黄伊婷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6 17:02:16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伊婷
他在田径赛场上为国争光,夺得各项残疾人运动会奖牌21枚。
他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从房管员成长为文明建设骨干。
他在文字天地间笔耕不辍,发表1000余篇文章,为弱者发声。
他叫康煌,邵阳县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也是一位用坚韧与热爱书写不凡人生的残疾人代表。从一名出生在七里山农场木铎村的农家少年,到获评“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兵”,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自强不息”。
命运折翼,他以脚步丈量坚强
1991年寒冬,一场车祸造成22岁的康煌左腿萎缩,落下肢体四级残疾,人生骤然坠入黑暗。但他没有沉沦,为减轻年迈父母的农活负担,烈日下的“双抢”季节,他单肩挑起120多斤稻谷,汗水浸透衣衫,左脚磨破皮肉,可他每一步都走得稳如磐石。
正是这份倔强与担当,让他在三年后迎来命运的转机。
1993年10月,邵阳县残联到康煌家走访时,被他磨砺出的结实体魄和顽强意志打动,推荐他进入邵阳市残疾人业余体校试训。初入训练场,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让他腰酸背痛、手脚肿胀,但他咬牙坚持,风雨无阻。
1994年3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省“三铁”(铁饼、标枪、铅球)测试,进入湘潭体育中心接受专业训练。同年6月,入选第六届远南运动会中国代表团,赴北京集训。
然而,旧伤在此时复发——左肩锁骨内因车祸植入的两根钢针,在大运动量训练中断裂为四截,引发化脓性炎症。教练劝他回湘手术,他却含泪恳求:“手术一做,可能就无缘比赛了,请让我留下!”
最终,他仅用右手坚持训练,硬是挺过难关。1994年9月,在第六届远南(亚残)运动会上,康煌一举夺得1金2银,被国家体委、中国残联授予“国家优秀运动员”称号,获评“新长征突击手”。
此后二十余年,他多次出征全国及省级各项残疾人运动会,共获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3枚。
扎根基层,平凡岗位上的“敬业标兵”
1996年,因体育成绩突出,康煌被安置到邵阳县房产局工作。他主动放弃特殊照顾,去到乡镇房管所,成为一名普通房管员。
他深知,作为一名残疾人,要赢得尊重,唯有比别人更努力。他走村入户、核房办证、调解纠纷,从不因身体不便而退缩。
2010年,他从湖南省第八届残运会归来,发现所在房管所年度任务严重滞后。距年终仅一个多月,他主动请缨,带领小组攻坚。通过创新方法、加班加点,两个月内完成规费收入11万元,赢得全局赞誉。
因工作出色,他先后调任县房产局法制股、任副所长、住宅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2016年机构改革后,转入县自然资源局。多次获县政府“嘉奖”,2008年获评邵阳市“自强模范”。
执笔为灯,照亮弱者的“宣传骨干”
“人总是有精神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精神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努力进取,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你们的身上……”199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远南”残运会上,江泽民同志说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康煌心中。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体育之外,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2004年,他自购《当代新闻采访》《新闻价值判断》等十余本新闻书籍,利用工余时间刻苦学习。白天随身携带,夜晚伏案写作,笔耕不辍。
不久,他的稿件陆续见诸《邵阳日报》《邵阳晚报》。他撰写的《十年拼搏,梦圆奥运》,讲述残疾人运动员雷丽萍的真实故事,刊发于《邵阳日报》头版头条,感动无数读者。
他将笔触聚焦弱势群体:
在郦家坪镇,他发现一名孤儿与爷爷住在危房帐篷中,随即撰文报道。政府迅速为其建房,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捐物。
在塘田市镇,他得知一对姐弟母亲早逝、父亲患癌,立即联合媒体发起爱心倡议。报道引发全国关注,爱心捐款超10万元,为这个破碎家庭撑起希望。
……
20余年来,他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1000余篇,其中《湖南日报》头版头条7篇,《邵阳日报》头版头条15篇,多篇论文获奖。连续十余年获邵阳县委、县政府“新闻报道特别奖”,连续多年获评《邵阳日报》“优秀通讯员”。
2017年,康煌被抽调至县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文明城市创建宣传与典型培育。他深入一线,挖掘凡人善举:助残志愿者肖桂娥,被他推荐为“全省助残最美志愿者”;照顾重残儿子的李艳英、关爱残疾老人的蒋国云,被他推选为“湖南好人”。
从田径场到房管所,从新闻现场到文明创建一线,康煌的人生始终在“奔跑”。他说:“只要还能走、还能写,我就要继续为社会做点事。”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