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08-06 10:53:00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钟静 杨正周 蒲宏清 田莎
7月25日,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官微发布的一则喜报悄然刷屏:龙智轩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本科上线突破700人,特殊控制线超300人。没有锣鼓喧天的庆典,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像酉水河畔的晨雾般,浸润着这座湘西小城的教育热土。
2025年,花垣县高考、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本科上线率同比增长12.95%,特控线上线人数较2021年提升1.25倍,中考优秀率、合格率稳居全州前列。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花垣县近年来以改革为引擎,推动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生动实践。
“县中”变革:精细管理与精准帮扶
6月24日,高考放榜时分。高三年级组组长吴顺山的手机屏幕亮起,教师群里的捷报一条条弹出。他的目光在“龙智轩666分”上停留许久——这个模考从未跻身全州前十的苗家少年,用一匹“黑马”的姿态,为三年的师生相伴画下温暖的句点。
教师办公室里,每名高三学子的“成长档案”还散发着油墨香。翻开(347)班班主任的记录本,学生欧怡婧的名字后密密麻麻记录着:“3月12日胃痛请假”“4月数学周测未达标”“5月家长沟通饮食问题”……当老师发现她因饮食不规律频繁请假后,立即启动家校联动机制。今年高考,欧怡婧的分数超出一本线40多分。
“我们不是在培养考生,而是在陪伴学生成长。”吴顺山说。从高一起,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档案,临界生更是“一人一策”。在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教育的精度藏在诸多细节里:自编的“土方子”习题集、每月两套的真题训练、用拔河比赛和气排球联赛稀释应试焦虑,甚至是一场18公里的古苗河徒步——那是年级组设计的减压方式。
龙智轩的逆袭,是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学变革的缩影。2024年7月,湖南师大附中托管帮扶团队进驻这所县域中学,校长郭在时带来的“三导四学”教学模式,很快在苗乡土壤里扎下新根。
在湖南师大附中托管团队进驻花垣一高之初,许多教师心里都藏着一个疑问:“名校的经验,真的能在这片苗乡土壤生根发芽吗?”一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清晰可见——帮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重构。
郭在时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团队梳理出学校管理的“血栓点”: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绩效考核吃大锅饭、年级管理责权不清。针对这些症结,帮扶团队开出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一套整改方案。
年级管委会取代传统的行政层级,让年级组长拥有教学安排、教师考核的自主权;学术委员会恢复运转,由各学科带头人每月“会诊”教学难题;“一课三备”制度要求每份教案经历“个人初备—集体精备—个性再备”的淬炼。
语文教师龙绍辉对此感触颇深:“过去我们备课是‘单兵作战’,现在集体备课时,连板书设计都要讨论三遍。”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直接体现在2025届高三的冲刺日历上——每个学科组的复习进度精确到天,临界生的提升方案具体到知识点。
“输血”易,“造血”难。托管团队深知,帮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带来多少名师,而在于激活本土教师的成长基因,名师工作站成了这场变革的“孵化器”。
湖南师大附中物理教师刘熠带着徒弟刘先洋备课,不仅讲教学设计,更剖析“为什么这样设计”:从学情分析到认知规律,从课堂生成到评价反馈。三个月后,刘先洋的《电磁感应》一课斩获州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教案上还留着师徒俩用红蓝双色笔标注的批注。
“我们还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赴湖南师大附中跟岗学习,另一方面建立湖南师大附中驻花垣一高名师工作站,实行名师带徒弟的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郭在时告诉记者,这一举措有效扭转了学校优质师资短缺的局面,为后续的高考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湖南师大附中将其丰富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精品课程等各类课程资源毫无保留地向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开放,师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步享受到湖南师大附中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同时,在教材选用方面,湖南师大附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校选择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一名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湖南师大附中的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今年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高三(345)班的学生覃鹏洋感激道。
“好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吴顺山抚摸着自编的复习资料轻声说。秉承“厚德励志、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筑梦星辰大海的湘西少年”为办学理念,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亮丽名片。
花垣样本:用改革回答时代命题
高考这份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教育变革——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先进县,花垣用改革回答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那时的花垣教育,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每年200多名优质生源外流,本科上线率不足40%,乡村学校“一个老师教全科”是常态。与此同时,乡村教育“小散弱”、城区学校“入学难”、县中教育“质量不优”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贫困比经济贫困更难解决。”花垣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显伟回忆,当时全县教育存在“三个错配”:资源配置与城镇化进程错配,培养模式与学生需求错配,管理体制与发展要求错配。
转机出现在2021年。花垣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振兴列为“一把手工程”,出台《关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民族教育振兴的决定》,并启动了“教育振兴三年行动”,确立了“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的改革原则。
“教育强县,必须向改革要动力。”邓显伟告诉记者,自“三年显著进步、五年深度转型、十年攀上高峰”战略实施以来,这个曾经面临城乡教育失衡、师资薄弱的县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育生态重构。
布局优化首当其冲。花垣县农村小规模学校从2021年的116所,优化整合到目前的6所,优化整合率达94.82%;同时新建(办)、恢复5所城区学校,有效解决了城区学位供给不足的困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在双龙镇排碧九年一贯制学校,标准化的教学楼与城区学校别无二致,这得益于县里“集中财力建设乡镇标准化学校”的决策,目前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所优质小学和初中。
该县还大力推广“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递课堂为县内偏远校区实现了优质课程的远程教学,通过高清直播设备与稳定网络环境,教师在授课端精准把控教学节奏,远端学生能够实时参与课堂互动,提问、答题与课堂练习的反馈及时有效。”花垣县教体局电教仪器站站长周智敏说道。
差异化发展策略让薄弱学校焕发新生。针对农村校、薄弱校实施“一校一策”,通过区域化教研、线上集体备课等方式补齐短板。2025年中考,全县进入全州前1万名学生人数较改革前增加83人,其中农村学校贡献了163个名额。“我们不搞‘平均主义’,而是让每所学校都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邓显伟解释道。
师资队伍是改革的核心支撑。花垣县构建“1358+”教师成长体系,创新实施教师暑期全员培训,打造15个“边城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形成“首席名师引领成员成长、成员带动本校学科教师共同进步”的成长共同体,实现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加入王治安名校长工作室后,我得以将兄弟学校的创新实践与本校实际有机融合,优化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使学校在教学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2月14日,花垣县窝勺中心小学校长龙海燕在全县五育质量监测交流大会上动情地说。2024年秋季学期,该校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而这,离不开花垣县“边城名师”培养计划的开展。
2024年以来,花垣县依托名师工作室名优教师培养孵化机制,先后吸纳500余名骨干教师,并通过开展线下集中培训、线上研修、基地校跟岗研修、送教下乡、教学竞赛等多元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其他教师,在本校及全县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工作室成员乃至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我们对教学更有底气。”花垣县刘桂芝边城名师工作室成员、花垣小学教师唐发玉激动地说道。这种底气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全县中小学学业水平监测结果已从全州末尾跃升至中上游。
牢记嘱托:教育高质量发展令人瞩目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力,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教育振兴,坚持“五个建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着令人瞩目的教育故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关心下一代教育”。十余年来,花垣县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成为其教育事业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历史性跨越的根本保证。
花垣县各级领导坚持“一线督管”。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深化教育和体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教体领域综合改革。同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包保基层学校制度,推行“四级书记”沉下身子抓教育机制,构建起教育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学校领导则坚持“一线任课”,通过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选优配强各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并推行一系列听课、任课制度,学校领导任课率达100%。此外,教育保障坚持“一线落实”,出台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文件,落实政策保障,基层学校受益率100%。
在教育投入方面,花垣县做到了多管齐下。政府投入“保障”到位,积极向上争资立项,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十余年来,新改建、优化学校125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
社会投入“辅助”到位,累计调动社会力量办学资金3.2亿元,完成了4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建设或提质改造。对口投入“援建”到位,先后争取“教育扶贫、对口帮扶”援建支持资金1.2亿元,获得多个援建单位支持,新建或完善了一批教育项目建设。
此外,花垣围绕优教、优研、优校“三优”目标,积极探索“尚学花垣”教育品牌。一方面,打造区域特色教育品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遗进校园,创建了多所特色学校;另一方面,探索乡村教育集中办学,面对入学人口下降趋势,将教育投入重点向中心以上学校倾斜,并计划开展片区化联合教研模式。同时,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县第一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实现“一体化”办学新模式。
郭在时告诉记者,“一方面通过‘一对一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掉队;另一方面精准培优,实行‘一生一策’。”是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特殊坐标上,最核心的经验。
作为“精准扶贫一代”,覃鹏洋对家乡的变化有着深刻体会。“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教会我,成功不能只靠个人努力,更需要找准方向、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这种信念也贯穿在他的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他总能和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花垣用改革回应着时代的期盼。如今,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计划编制出台“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强县等文件,通过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改革,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这份来自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教育答卷,诠释着“教育振兴托举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拥抱出彩的人生,成为花垣教育最动人的风景。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