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过的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5 17:37:54

◇陈樟文

我喜欢阅读。读书无数,其实就约等于阅人无数。每当闲暇时刻,我更愿意用阅读来打发时光、充实生活、愉悦心灵。可是平常看书很杂,有啥看啥,看完之后,多数已成过眼烟云,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总觉得这种状况不太好,既不利于增长知识、提升自我,也不利于分享交流、推介书籍,便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曾经读过的部分书籍。

《老俞对谈录》

我向来不太喜欢阅读鸿篇巨制,最近却颇有兴致地读完了《俞敏洪的灵魂访谈:老俞对谈录(1-4册)》,这也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厚的一套书。

该书分为4册,共有120多万字,收录了61场高质量谈话。其中,《向光而行:老俞对谈录(第一辑)》甄选俞敏洪与周国平、李开复、李玫瑾、陈行甲、刘子超、施展等人物的16场对谈。《心灵激荡:老俞对谈录(第二辑)》甄选俞敏洪与郭建龙、陈晓卿、六神磊磊、樊登、罗振宇、刘润等人物的15场对谈。《星河辽阔:老俞对谈录(第三辑)》甄选俞敏洪与许倬云、易中天、吴军、马伯庸、薛兆丰、王立铭等人物的15场对谈。《韶华有梦:老俞对谈录(第四辑)》甄选俞敏洪与余华、麦家、刘震云、冯唐、蔡崇达、李娟等人物的15场对谈。

《老俞对谈录》的作者俞敏洪老师释放的正能量吸引了我。俞敏洪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企业家。曾荣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中国最具魅力校长、中国最受尊敬年度人物、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等称号,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多年前,我读过他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等书籍。读他的故事,获知他经历三次高考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在校外教书违反了北大当时的教师纪律规定被迫辞职、创建新东方并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感觉其成长经历非常励志,书中文字中充满了力量,便很喜欢阅读他的书籍。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让培训领域的硝烟戛然而止,几乎所有培训机构都只剩下了一地鸡毛。在这种情况下,新东方主营教育业务也开始颓败。于是,俞敏洪老师选择直播,用直播的方式做农产品带货。后来,他又直播介绍读过的书籍。慢慢地,他开始了直播对谈,并形成了《老俞对谈录》。所以,遇见此书时,我便自然产生了阅读兴趣,渴望再次从俞敏洪老师的书中获取精神力量。

阅读《老俞对谈录》,让我神交了一批名人。在书中,俞敏洪老师先后对谈了60多位知名人士和作者,和他们进行了愉快而有一定深度的交流。阅读这些文字,让我仿佛与这些名人也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受到其点拨。比如,易中天。以前只知道他曾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工作过,代表作品有《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等。在对谈录中,得知他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中国著名外交家之一、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郭嵩焘的忘年交,易中天的祖上很有钱,抗战期间,家在湖南湘阴营田镇,有145间房,可谓豪门,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母亲周家与左宗棠是姻亲,母亲是在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府上长大的,家世显赫。又如,吴军。他是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曾读过他的《见识》《格局》《态度》《富足》《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等书籍,获益颇多。在《老俞对谈录》中,吴军介绍了《软能力》和《元智慧》这两本书,《元智慧》主要是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价值会慢慢贬值,所以人应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智慧。人最终在职场上能走多久,实际上看得更多的是智慧,不完全是知识,而最基本的智慧叫元智慧。《软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之外的一些能力,包括判断力、职场力、规范工作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把想法变成结果的行动能力。受此启发,便想把这两本书找来阅读。

同龄人取得的成功令人震撼。俞敏洪老师对谈的名人中,既有耄耋老人,如,近日在美国去世、时年92岁的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也有许多长者,如,1945年出生的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1952年出生的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1955年出生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等等。他们事业上的成功令人钦佩,但那些成就斐然的80后同龄人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蔡崇达,1982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小时候内向、孤僻、敏感、热爱阅读,1998年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曾经历高考前夕被取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保送资格、在高考前一个月从理科转到文科、高考语文作文被判为零分等重大变故和挫折,大学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他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2014年写出散文集《皮囊》这本成长之书,记录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讲述了故乡和远方、理想和现实、怎么面对亲人的生老病死、怎么面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种种东西。截至20193月,《皮囊》销量逾300万册。又如,刘子超,198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一位著名旅行作家,作品包括《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2021年他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世界科幻雨果奖,2018年获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可谓跨界高手。

《老俞对谈录》,读之有趣,如同结识了高人、增长了智慧、激发了兴趣、获得了力量……

《毫无保留:一句承诺成就万豪传奇》

《毫无保留:一句承诺成就万豪传奇》是美国商界中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之一、曾担任万豪国际集团40年首席执行官小比尔·马里奥特和传记作家、企业史专家凯蒂·安·布朗合著的一部企业传记。

这本书共13.1万字。作者用毫无保留的姿态和笔墨,讲述了美国万豪国际集团从一家小型家族企业成长为全球酒店业巨头的历程,并分享了其核心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这如同一束光,为众多渴望基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照亮了前行之路。

阅读《毫无保留》,我采取了不一样的方法。最初拿到书时,粗略翻了一下,并无多大阅读兴趣,甚至打算放弃。直至看到书籍结尾部分的“成功没有终点,万豪仍一直在探寻”内容,被书中提到的一些信息打动,“在离开担任了40年的首席执行官职位时,我发自内心且毫无保留地觉得,这是一次神奇的旅程。我真的非常幸运,早早地就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在我看来这就是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因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对每天从事的工作感到兴奋,那你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并不会开心。而如果不能开心,你就很难获得渴望的成功。”

这不正是发现自己天赋的故事吗?天赋是天分与个人兴趣或者说热情的结合。你觉得自己有天赋吗?你的天赋是什么?如何去找到天赋、运用天赋呢?既然平日里我对天赋问题很感兴趣,为何不仔细阅读一番?于是,我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为什么书名叫作“毫无保留”?万豪是一家什么企业?“一句承诺成就万豪传奇”说的是什么承诺?它又取得了哪些骄人业绩?带着这些疑问,我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书中内容。

这一阅读过程,让我也深刻体会到,一本好书,打动你的信息未必开门见山,或许隐于文中,或许藏在结尾,它们正在等待你去用心发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并不一定要按照书籍正常页码顺序展开,你可以随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再从兴趣点扩展到其他部分。

读完《毫无保留》,我觉得,这是一本逻辑清晰、道理简单、内涵丰富的综合性书籍。

它是一部企业发展传记。从19275月小比尔·马里奥特的父母与人合伙,在华盛顿西北的第14街开办A&W根汁汽水店开始,通过两代人的努力,万豪抓住世界旅游热潮兴起的机遇,成功应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90年代房地产泡沫崩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挑战,日益发展壮大,集团2011年年度总收入超过120亿美元,2012年第15次获选《财富》杂志“100家最佳雇主”,纽约智库机构的“世界最具商业道德的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300多家酒店,雇用人数超过30万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酒店集团。

它是一个企业文化案例。企业文化一直是万豪国际集团的基石。《毫无保留》一书紧紧围绕万豪国际集团信奉的企业文化展开,框架分明,主旨突出,素材充实,可读性强。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5个简单却强大的信条: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诚实正直、感恩回报。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是用大量的、典型的事例来诠释万豪集团是如何践行这5个信条的。从近百年前的小店出发,万豪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其核心价值观从未打过一丝折扣。事实上,这些理念经年累月不断深化,逐渐成为伟大企业应该许下的承诺:要对这个世界产生持续积极的改变。

它是一种成功秘诀分享。毫无疑问,马里奥特的人生是成功的。从社会贡献来看,万豪为公司员工、酒店业主、投资商、合作伙伴、客人以及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经营场所创造了无数机会。从家庭方面来看,马里奥特对工作的激情激励了他的4个孩子都追随他进入了酒店业。马里奥特在书中附录部分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秘诀”:万豪=M-A-R-R-I-O-T-T,其中,M就是“更多”(More)。A就是“勤于发问”(Ask)。R就是“心怀敬意”(Respect)。R就是“认可”(Recognition)。I就是“创新”(Innovation)。O就是“机会”(Opportunity)。T就是“坚毅”(Tenacity)。T就是“时间”(Time)。这是他奋斗历程的宝贵财富,也是他辉煌人生的底层逻辑。如同与高人交流,这些智慧启迪人生,值得学习借鉴。

它是一次管理经验交流。《毫无保留》一书介绍了保持倾听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倾听是一个合格的经理人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倡导团队精神,呼吁“所有人都挽起袖子一起出力”。重视细节,“父亲总会像时钟般准时地来到我们的新房,把食指放在家具、门槛和软百叶窗上检查上面有没有灰尘”“我的父亲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满足,完美是他对任何事情的最低预期”。善于决策,作者指出,成功决策有3大原则,即:要敢于做选择,不要把问题抛在一边;要提前做好功课;要听从你内心的召唤。马里奥特父亲的指导清单,包括保持身体健康,思想和精神坚强;警惕自己的习惯——恶习会毁掉你;发现人们的长处,然后加以开发,等等。

《毫无保留》,书如其名。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万豪国际集团的发展历程,毫无保留地呈现了万豪的企业文化,毫无保留地讲述了成功之道。道理都很简单,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于长期践行。而我,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点滴感悟。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起初,我选书时遇见了杨素秋老师所写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当时,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封面设计很简单。封面主体部分配有一张虚化的照片,其面积大约占了整个封面的四分之三,照片左下角露出一丁点人的肩膀,其手掌上放着一本《名利场》。《名利场》颜色斑驳、边角卷曲、破损不堪,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每一道褶皱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又像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破烂,上面沾满了污垢,散发着一股脏乱的气息,让人心生厌恶。在《名利场》上面,搁有一张发黄的图书借阅登记卡,一只右手用拇指压着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借阅人的姓名、借阅时间。封面右上角,靠右对齐、工工整整地印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白色字样,分成三行,粗壮有力。封面右下方,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红色圆形标签,印有“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一个公共选书人的理想与现实”等内容。

虽然出版社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为《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设计了封面,但我第一感觉不太精美,特别是照片中的《名利场》又很陈旧,因此,我对此书并未产生丝毫阅读兴趣,直接让它从面前划走了。

直到几个月后的有一天,我在某新闻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则新闻《杨素秋,有新职》。微信推文的封面配有一张女子蓝底半身照片。照片中的她长相清秀,长发及肩,身着白色衬衣,面带浅浅微笑,双眼流露出特别温暖的光芒。

杨素秋是谁?怀着好奇之心,我快速浏览了新闻:原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的杨素秋现已履新西安戏剧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教学及相关实践工作。

杨素秋,女,汉族,1984年生,陕西汉滨区人,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1999级中文基地班学生,本硕连读,2010年在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起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

20209月至20219月,杨素秋挂职担任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她主导兴建了碑林区图书馆。20214月,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曾以《杨素秋:公共选书人》为题报道其监制建设碑林区图书馆一事。

她把挂职经历记录下来,写进了2024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该书印量逾15万册,获“刀锋图书奖”“央视《读书》栏目2024年度好书奖”“豆瓣网2024年度图书第一名”“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春风悦读非虚构大奖”等。

女博士、在政府部门挂职、出书,以及“15岁上大学”“看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真诚有趣”等留言,这些信息迅速刺激了我的脑细胞。想起几个月前,不经意间与《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擦肩而过,我打算把这本书找来阅读,看看杨素秋有何特点,书里讲的是什么,有何独到之处?

平常看书,我往往直奔主题,很少翻阅书中的“序”,因为那些常常是别人给作者写的,大多数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此书的内容,难免有一些溢美之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序”是杨素秋的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写的。王教授在“序”中介绍了与杨素秋成为师生以来的一些事情,娓娓道来,写得很平实。“许多年前,一位叫‘杨素秋’的学生报考我的博士生,我和我的同行都惊讶于这位二十二岁的女生即将硕士毕业。”“我偶尔去西安见到她,她特别多地谈到自己的教学,谈到想写写散文,几乎很少谈到写论文什么的。我隐隐约约感觉她并不想走传统的学术研究道路,似乎想在书斋之外延伸另一种学术的形式。”“她对翻译有了兴趣,开始翻译一本关于喜剧电影导演刘别谦的书。杨素秋的兴趣之广,已经超出了我对她的认识,她似乎在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王教授的这些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杨素秋的不寻常之处,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她挂职经历的强烈好奇。

“我手写我心。”杨素秋老师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用18万字记录了自己一年的挂职经历。故事是以时间顺序推进的,重点记录了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从初到南门院挂职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讲起,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了办公室栗主任、图书馆宁馆长、科员小全等遇见的人,分享了组织招标、场地装修、选择书目、书籍编目上架等故事。书中语言流畅、简洁明了,文字朴实,就像拉家常一样,读起来很自然,不用读者去分析作者到底是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还是对比、衬托、铺垫等哪些写作手法。

写作最基本的作用是记录生活、表达自己,而最高境界则是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得愉悦欢喜。写作爱好者往往是敏锐的观察家,他们擅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把自己的体验和思想通过文字凝缩成作品而表达出来。我们每天都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都在经历不同的事,人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阅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时,带给我的还有一种感受就是自我效能感。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我花了3个小时读完Susan Kuang写的《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一书。因为不是考试,所以我认为,阅读只用择己所爱、择己所需,而并不一定要读懂全书。我不需要弄明白诸如此类问题:作者写书的脉络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新时代,新机会”“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此刻就要幸福”等4个篇章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观点?我在阅读中有什么收获?

我只精读了部分感兴趣的内容。作者对“斜杠青年”作了解释。她认为,“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它的核心不在于多重收入,也不在于多重身份,而在于多元化的人生。“斜杠青年”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进步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提供了摆脱机构束缚,通过自己的实力就能获得足够收入,并且过上充实、富足而又自由的生活的机会。“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需要实力来支撑,他们实际上都是一群自控力强、经历过长时期的自我投资与积累,并且拥有某种核心竞争力的人。书中讲到了财富自由的问题。作者指出:“财务自由的核心是自由,因为我们追求财务自由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了将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的自由而是‘拒绝’的自由,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了钱而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谈到天赋问题,作者指出:“天赋是一种基因自我表达的渴望,它除了让你在某件事情上学得比别人快之外,还会让你对这件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天赋一般都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现:第一种就是因为你有某种特定倾向与渴望,这种方式一般会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第二种是因为你接触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比别人更加擅长。”这些让我对何谓“斜杠青年”“财富自由”“天赋”有了新的认知。

讲好自己的故事,可以显著增强书籍的可读性,能让读者倍感亲切、真实。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斜杠青年》的,丝毫没有厌倦感。相反,有时候,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会碰到书籍吸引力不强导致读不下去等情况。《斜杠青年》的诱惑力源自作者在书中大量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开篇时,她讲述了自己辞职的故事,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充满期待,“选择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不确定,人总是会有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我选择离开,因为我想看看回到快乐、自然、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否是一种可能。”她毅然选择辞职的背后,其实是自己认知转变的过程。在“内圣外王的哲学”章节,她讲到了家庭成员克己修身的故事,“在我的鼓励和影响下,父母也渐渐体会到修身能带来的喜悦,并选择用艺术的方式来提升个人修养,爸爸开始学习书法、国画和篆刻,妈妈则走上了一条音乐之路,学起了钢琴和声乐。当每个人的精力都放在自我提升之后,关于鸡毛蒜皮之事的争吵便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之间的鼓励与赞美。”“内圣外王”的意思是内具有圣人的才德才能对外施行王道。事实上,这种思想也是《斜杠青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内在修养和真正的学识,只有先让自己成为内外兼修、拥有真正实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长久的幸福,过上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自由生活。书中还讲述了作者通过勤奋苦学英语投资个人突出优势、使用晨间日记强化自我管理、记录网球训练日志促进技能提升等故事,让读者深受启发、爱不释手。

阅读《斜杠青年》,我还衍生了许多新的兴趣点。作者在书中推崇介绍了张建林博士关于知识结构的4大类别。第一类知识:理解宇宙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气候学、宇宙学、数学、概率统计等。第二类知识:理解社会形成和制约个体的社会环境、商业经济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需要涉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等。第三类知识:理解自己心理及情感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心理学、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等基础知识。第四类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参与社会分工,并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这对帮助我认识知识结构、引导我完善知识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了论述《斜杠青年》一书相关观点,作者在书中源源不断地引用了许多其他书籍的研究成果。涉及的书籍有“创作教母”朱莉娅·卡梅伦的《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作家比尔·布莱森写的《万物简史》、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著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等。这些书籍,既体现了作者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的阅读热情,我将它们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决定找机会逐一探个究竟。

……

《斜杠青年》,我想今后还会拿来重读。

责编:周磊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