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8-05 17:31:19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晓风 视频 刘文
湖南岳阳县法院一份驳回离婚诉求的判决书近日上了热榜。妻子远走东莞务工,丈夫留守老家育儿,双方长期分居且互相推诿抚养言语一级残疾的幼子——当他们执意离婚闹上法庭后,法官一槌定音:不准离!
判决书说得很清楚:想“自由”各奔前程,先安置好你们共同的孩子。最终这对夫妻也服判息诉。眼下这个无法开口说话的孩子小熊至少还有爸爸和妈妈照顾。
这起离婚案件的判决,看似“突破”了离婚自由的常规逻辑,实则以司法温情守护了未成年人权益的底线,更通过裁判文书向社会传递了“家庭责任不可逃避”的价值共识。判决书的字里行间,在冰冷法条之上,清晰镌刻了一把关乎责任与良知的“道德标尺”,它丈量的深度远超一纸婚约的存续,而直抵社会对弱势者的庇护底线。
诚然,法律保障离婚自由。但自由的神圣边界,正在于不伤害无辜的他人。此案的核心并非感情是否破裂的形式主义判断,而在于如何安置那个被沉默所困的幼小生命。当父母在法庭上互相推诿责任时,一个锥心问题摆在面前:一旦婚约解除,这个特殊孩子将栖身何处?若法律此刻仅机械适用婚姻解除要件,无异于为实质遗弃打开一道合法侧门,让最无力自保的生命在司法缝隙中坠入人生深渊。
法律在此刻的克制,恰恰是最高等级的主动守护。《民法典》中“保障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并非空洞教条。法院超越程序理性,洞察到婚姻解体的即刻威胁,正是小熊的基本生存发展权。这判决的“不离”并非捆绑怨侣终生,而是以程序中止作为威慑与调停的工具:请先安置好你们共同的孩子,再来谈彼此的自由。它以法之名强力纠偏失衡的家庭责任,迫令父母无法再对那双无助的眼睛视若无睹。
这纸判决更是社会道德共识的庄严公示。当下对个体权利扩张性理解的某些潮流中,家庭内部“义务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正被悄悄消蚀。本案中父母对残疾孩子的回避心态,恰是某种病态个体观的映照。裁判文书以司法之名鲜明宣告:血缘缔结的监护责任,绝非个人幸福征程上可轻易卸载的沉重包袱。
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回应,更是对全社会的提醒——家庭的温度,终究体现在对弱小的担当里;司法的力量,既在于明辨是非,更在于守护那些无法为自己发声的群体。
诚然,司法不能无限承载社会失能的代价。此案也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基层康复资源与制度性支持体系的不足。当父母在面对高度残疾儿时,如果力不从心,以致试图逃离,我们需审思国家支持体系的触角是否足够扎实可靠。唯有让特殊家庭的肩膀不再孤立地承担全部重压,法律所持守的道德标高才更能凝聚共识,而非被视为难以承受的“道德重担”。
爱情不在,但亲情还在。婚姻或可离散,但司法为弱势者所竖起的责任标尺永不褪色。岳阳县法院的判决提醒我们:一个文明社会的法律之光,其亮度取决于它最微弱处是否被温暖照亮。
责编:苏亮
一审:张军
二审:袁欣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