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中为历史显影的底片是如何“洗”出来的?

    2025-08-05 16:43:35

近日,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相信不少人都对电影里面“洗”照片的情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暗房红光里,胶片由模糊到清晰的显影过程,构建起多重观看的张力。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冲洗出的照片

那么,你是否还记得影片里面对于冲洗照片过程的介绍?其背后的原理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将带你一起走进暗房,带你了解传统照片从底片到相片的完整冲洗过程,重温一张照片诞生时的科学与艺术。

底片是什么?它如何记录光影?

要理解传统照片的冲洗,必须先从底片说起。底片其实是透明塑料膜表面涂布了一层感光乳剂,其中含有卤化银等感光化合物。当我们按下相机快门,光线透过镜头、光圈和快门落在胶片上,光子激发卤化银晶体,发生微小的化学变化。

胶片横断面示意图

这种变化并不会直接显示出图像,而是产生了看不见的“潜影”。潜影如同一张隐藏的画纸,需要通过后续显影的化学处理,才能让拍摄的影像显现出来。底片上的光影信息其实非常脆弱,在曝光之后就要避免接触光线,这也是为什么胶片必须在暗房中处理的原因。

显影:唤醒隐藏的图像

进入暗房后,冲洗的第一步是显影。暗房环境通常是完全黑暗,或仅使用特定的安全光照明(比如暗红色灯),以防止胶片受光损坏。将底片放入显影液中,是显影过程的核心。显影液内含有还原剂,它能将被光照到的卤化银还原成黑色的金属银,而那些没有接触到光的部分,则不会发生变化,仍然保持透明状态。

显影后形成的是一幅明暗反差颠倒的负像

这样,底片上亮的部分因为感光多,显影后会变得更暗,而暗的部分感光少,显影后则较亮,形成一幅明暗反差颠倒的负像。显影的时间与温度非常讲究,时间过短会导致影像太淡,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图像变得过黑。

定影:让影像不再褪色

显影后的底片上虽然已经显现出了影像,但其中依旧有大量未曝光或未完全还原的卤化银,如果不将这些卤化银去除,它们将继续在光照下发生反应,使底片逐渐变黑、损坏影像。因此,接下来的定影环节非常关键。

定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并清洗掉

将底片转入定影液中,定影液常用的成分是硫代硫酸钠,它能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并清洗掉,使底片只剩下稳定的金属银影像。完成定影后,底片就不再惧怕光照,可以在日光下观看和处理。定影完成后要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底片,去除残留的化学药剂,以避免长期保存过程中腐蚀底片。

底片干燥与保存:防止划伤和灰尘

经过彻底冲洗后的底片需要晾干,这是最后的准备步骤。底片表面仍然十分敏感,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指纹或灰尘污染。通常,摄影师会将胶片挂在洁净的空间中自然风干,同时保持空气中湿度适中,防止出现水渍痕迹。干燥后的底片上已经出现清晰的负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片”。此时的底片虽然明暗和色彩与真实场景相反,但它已经储存了全部影像信息。

底片冲显的流程

印相:把底片变成照片

完成底片冲洗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底片上的影像“转移”到相纸上,制作成我们所熟悉的照片。这个过程叫做“印相”,通常使用放大机来操作。放大机的原理就像一个倒过来的相机,它会把底片上的图像投射到相纸上进行曝光。

放大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相纸的感光原理其实和胶片非常相似,它们的关键成分都是表面涂有卤化银的感光乳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乳剂所附着的“底材”不同——胶片使用的是透明的醋酸片基,而相纸用的则是不透明的纸张。可以把这两种材料看作是不同的“支架”,它们本身并不感光,只是承担托载作用。正是因为这一差异,胶片适合用作影像中转的媒介,而相纸则更适合直接呈现最终图像。

底片与相纸的主要区别在于乳剂所附着的“底材”不同

通过精确控制放大机的光源和曝光时间,底片上的图像就可以在相纸上留下潜影,随后进入显影、定影等流程,逐渐显现成我们肉眼可见的黑白照片。总结来说,底片上的影像,是真实景物的负像,相纸又是底片的负像。负负得正,所以相纸上的影像,就是真实景物的样子。

“负负得正”的过程

彩色照片的冲洗:更繁复的分层反应

如果冲洗的是彩色胶片,则过程要比黑白复杂得多。彩色胶片内部实际上有三层感光层,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线敏感。每层感光层中都含有能在显影时发生偶联反应生成染料的化合物。

彩色胶片内的三层感光层

彩色胶片常用的C-41冲洗工艺中,首先用彩色显影液对不同感光层同时显影并形成对应颜色的染料,然后经过漂白和定影步骤,把金属银转为可溶状态并去除,同时将影像信息保留在染料中。整个流程比黑白冲洗更加精细,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化学浓度,往往需要专业的冲印机完成,家庭暗房几乎无法独立完成。

结语

在那个没有数码备份、没有云存储的年代,冲洗一张胶片并非易事,一张照片往往是唯一的见证,是历史的“原件”。在暗房里,每一次显影、定影,每一次对光线和细节的调整,都是对现实的一次刻录。对普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记录家庭、生活、风景;但对某些摄影师而言,这就是在用影像对抗遗忘、对抗谎言。

《南京照相馆》中一幅幅从定影液里缓缓捞起的照片,定格的不仅是南京城的残垣断壁,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用化学药水、用体温、用性命“洗”出的真相。影像会褪色,但罪证不会消失。今天,当我们动动手指就能印出高清照片时,别忘了八十多年前,有人为了把日军的暴行牢牢锁在相纸上,曾把药水当武器,把暗室当战场,让一张张从硝烟里“洗”出的底片,成为我们民族永不愈合却必须永远铭记的伤疤。

(来源:力学科普)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