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茶叶,万座“金银山”—— 桑植:从贡茶故里到白茶强县的绿色共富路

曾甲长 朱建文 康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18:05: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甲长 朱建文 康琪

山下已进入酷暑模式,茶山上却凉风习习,采茶人的身影一片忙碌。村民唐会新弓着腰,指尖在青翠的茶梢翻飞,晶莹的露珠滚落篓中。

图片

三鹤园采茶现场

“茶叶全身都是宝,一家老小的生计全指着它哩!”他抹去额头的汗水,身后两栋崭新的楼房在薄雾中分外醒目——那是全家用茶叶收入垒起的“金山”。

“算下来,我家20亩茶园,一年能带来20万元的收入!”唐会新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在桑植县人潮溪镇三鹤园村,像他这样依托茶叶致富的茶农不在少数。村支书唐春介绍,全村223户村民,80%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已达1500亩。一片片绿叶,正悄然改变着这个山村的面貌。

茶山蝶变:绿叶铺就致富路

昔日的三鹤园村,远非今日光景。“老一辈讲,过去兄弟几人出门,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轮换着穿。”村支书唐春告诉记者,“那时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能在家带孙,靠种点苞谷糊口。”如今,茶叶彻底扭转了局面。曾经“缺衣少穿”的窘迫,变成了家家户户采茶忙的兴旺景象。

在三鹤园村,春夏秋三季都采茶。一到采茶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工资从不拖欠,按季结算,总赶在孩子开学前付清。”村民吴若泉道出了乡亲们的开心。他和妻子仅靠采茶、种茶,年收入就超过3万元。像他这样的茶农,村里比比皆是,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茶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是三鹤园村的巨大变化。放眼望去,山间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新房比例已超全村七成。泥泞小路变成了硬化路,家家户户喝上了放心水。这片绿色的叶子,实实在在地铺就了一条通往富裕的金光大道。

古茶新韵:匠心守护贡茶魂

三鹤园茶香绵延,底蕴深厚。79岁的唐兴次老人,是这片土地“贡茶园”的守护者。他向村集体流转的十亩古茶园,正是明清皇室贡茶“三鹤园”的原址,距今七百余年。

图片

唐兴次老人(左一)和唐怀廷(右上)父子俩在三鹤园茶园内查看茶叶长势

“从明太祖朱元璋起,这里的茶就是贡品!”提起往事,老人神采飞扬。三鹤园白茶以其“天然花香、生津绵长”的特质闻名遐迩,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元帅、廖汉生同志都曾惦念着这份“家乡的味道”。然而,辉煌也曾蒙尘。上世纪80年代,技艺传承中断、加工工序简化,“炒了就在太阳下晒,外形难看”。

为重现荣光,唐兴次带头探索,恰逢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扶贫进驻,合力攻关。1994年,“‘西莲云雾’绿茶”首获“湖南省名茶杯”殊荣,点燃了茶产业发展复兴的希望。

“我们茶园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真的就是党的政策好!”唐兴次告诉记者,家庭联产承包让茶农自主经营,退耕还林政策鼓励种茶,加上国家脱贫攻坚送来免费茶苗……一路上,三鹤园的每一步发展都踏准了政策的鼓点!

一叶兴百业:茶香漫卷共富春

2015年,洞察到绿茶保质期短、白茶前景广阔,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三鹤园人果断转型,远赴福建取经,引进白茶工艺并持续改进。同时,唐兴次之子唐怀廷回乡创办公司,扩建厂房,更新设备,为产业腾飞奠定基石。

经过数年努力,从祖传古法到现代工艺,从单一绿茶到主打白茶,三鹤园人用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贡茶重新焕发生机。

图片

云雾缭绕的三鹤茶园

三鹤园茶产业的成功实践,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在其带动下,周边玉京村、西莲村、石门垭、罗柳村等地相继兴建起四家茶厂,白茶种植面积从最初三鹤园的十亩,迅猛扩展至四千亩。昔日“靠打工、养猪过日子”的村民,如今“采茶种茶成了主业”。桑植西莲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值,更是从2006年的几十万元,跃升至如今的3000多万元。

更加值得欣喜的是,三鹤园村的茶香已漫卷整个桑植。全县茶园面积达7.95万亩,茶产业从业人员11.45万人,年产值达7.32亿元。这片绿叶滋养的“金山银山”,正惠及13个乡镇108个村,已覆盖脱贫户9200户3.5万人!市场版图也在飞速拓展:250多家专营店遍布全国各地,产品远销阿联酋迪拜、马来西亚,已占据全国白茶市场7%的份额。

在品牌建设方面,“桑植白茶”荣膺“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湖南十强生态产茶县”称号,孕育出“西莲云雾”等20多个子品牌,斩获“袁隆平特别奖”“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金奖”等殊荣。2024年更迎来高光时刻——《桑植白茶栽培技术标准》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2024年5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通知书,经审定,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桑植白茶’的品牌强度为792,品牌价值为3.92亿元!

小小的白茶叶,不仅富了三鹤园一户户农家,更在万座青山间筑起了惠及乡邻的“金银山”,成为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