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15:44:55
二、治理:连道的行政设置
作者:李德仁
涟水文化地理范畴确立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5年在全国设32道之一(实际上只有30个)的连道。
连道一词,首见于班固《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魏为国……县十三:……连道”,这是涟水流域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也是这个地理范围第一次行政认同。
接着,刘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载:“长沙郡,秦置,雒阳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连道……”,可知,连道是秦汉时期隶属长沙郡或国,管理湘中涟水流域的一个县级行政机构。
关于县城的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涟水》:“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连道城,(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或曰故城,亦谓之龙城,唐初曾移湘乡县治龙城,即此,寻还旧治。”
同治《湘乡县志》,除引录《水经注》之外,还说:“或曰三十五都城围子,又名仙人城,盖其地正当县治,里数亦合。”
关于连道故城的历史信息驳杂,兹不一一记述,三点很关键,1.连道故城叫龙城;唐代湘乡县治曾移驻龙城。2.连道故城有多种说法,一说在今天的杨家滩附近(龙城以其地近龙山而得名)一说在仙人城;3.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在今涟源市东,邻娄底市”(见《汉书·地理志汇释》凤凰出版社谭其骧主编)。但不管具体位置在哪,在物流人流汇集的“黄金水道”涟水河滨,娄底的附近。
先说“道”,在秦朝开始出现,与县同级别,专门用于管理少数民族聚居区,秦称“道啬夫”,西汉称道长。在治理上既纳入郡县体系,又实施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内部原有的社会组织与习俗,赋税征收方式较为灵活与宽松,甚或“听宣不听调”。《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解释为县“有蛮夷曰道”。《续汉书·百官志五》指出“凡县主蛮夷曰道”,延续秦制。出土的里耶秦简证实“道”的确以民族聚居为主要依据。历代注家对此向无异辞。
清代末,黄以周在《汉县通考》一文中对此质疑,认为道并不仅仅以其地有无民族群体为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其境内还要有联系民族地区的重要交通线路经过,即“所谓道者,为蛮夷水陆往来之通衢,非指土著而言”,设立道的目的是为了途径当地的重要交通线。这是道制兴起的原因。
连道,联通“湘中”,保障涟水这条经过“蛮夷”地区的、重要的物流人流交通线的行政设置,就真切历史的再现在人们面前。
再说“连”,从辵从车,意为人拉的车,是交通工具。
其又作为金属物名出现在《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
《隋书·地理志》:“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在资,然亦无饥绥。其俗信鬼神,好淫祀,此大抵然也。”大抵描述汉隋以来,江南经济社会变化,生活方式与风土民情特点。
“连”的用途,《汉书·食货志》:“铸作钱币,皆用铜,淆以连锡。”《集解》:“连音链,铅之未炼者。”,可见,连,是以铅为主,而往往铅锡伴生的有色金属矿,故而“连锡”并称,主要用于制造钱币或青铜器。
综上,连道,就是设置在涟水交通线上,保障连锡等矿物运输通畅的,蛮夷獠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级行政区,其官长谓“道长”,有“连道长”印(见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312》)。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并连道入湘乡县。这个存在了624个年头的县级行政机构,消逝于历史的烟云,留给人们无穷的追忆与探究。
关于连道及其所属区域,历来众说纷纭。
公元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连道并入湘乡县。而此前,在一定时段连道与湘乡县并存。湘乡建制时间,传世文献无载仅同治《湘乡县志》有“湘乡县,始析湘南置湘乡县,属零陵郡。湘南仍自为县,与连道并属长沙郡。”此书写于清同治年间,一是未明确湘乡县设立时间,二是说湘乡县自湘南而非连道析出,析出后属零陵郡。而湘南县与连道仍并属长沙郡。三是《水经》云“涟水……,东北过湘南县。”说明东汉桑钦写《水经》时尚无湘乡县。而《水经》成书时间虽有多说,但通常认为其成书于汉魏时期,即公元三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与《水经》记载的水系分布及地理内容吻合。如此,湘乡县当晚于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推测连道与湘乡县并置时间长则一百余年,短则几十年。因为年代久远,而湘乡县一直建制至今,清以来士人学者如邓显鹤等认为“连道即湘乡县”。
从西汉时期连道周边行政建制看,东有湘南县(后析出湘乡县,与连道并置),西与雪峰山西麓的武陵郡相接,南抵资水北岸与零陵郡毗连,北部与同属长沙郡、与连道同时设置的益阳县为邻。《汉书·地理志》虽有益阳县的记载,但无典籍证明其管辖蛮夷杂处的梅山地区。今冷水江(原属新化县)尚有连溪、中连、下连地名,从侧面为连道与该地区的紧密关联提供了线索。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揭示涟水作为资水支流的地理独立性与整合性,提出连道辖梅山资水地区,应该是有认同基础的。
从连道故城的选址来看,无论是“城围子”或是“地近龙山”的“龙城”,都是在“资水之别”的涟水之滨,处于梅山地区东缘,为经略长沙蛮分支之一的梅山蛮的前哨。同时应该承认,连道对于“蛮夷”的管理是渐进和宽松的,以至于到了六百多年后宋代,梅山地区才从“旧不与中国通”,迎来置县这个“王化之一新”的局面。
又据《史记·货殖列传》“长沙出连锡”,与《汉书·食货志》“淆以连锡”印证,颜师古注引李奇“铅锡璞曰连”。故连道之设有经济职能与少数民族地区职能的两重宣示——既控扼锡矿山的矿产及运输,又统辖“不服王化”的梅山蛮。(附汉代湖南地图)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