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百团百角专题《我的梦想我的城》:以湖湘风骨绘就城市叙事美学新画卷

  湖南文联   2025-08-04 10:32:45

文|刘亚平

7月30日晚,“百团百角唱潇湘”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湖南大剧院举行。《我的梦想我的城》荣获“十佳节目”称号,该节目主演李锦摘得“十佳演员”奖桂冠。这部剧不仅是一场杂技技艺的精彩展示,更是一部承载湖湘精神、描绘城市梦想的艺术佳作。它以“一叶知秋”的精妙叙事,凭借肢体语言的诗意流转,将湖湘文化里的精神内核,幻化为可触可感的舞台意象,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之路树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

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杂技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其艺术特点鲜明且富有魅力。它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以人体极限的挑战为核心,融合技巧、美学、惊险感和文化内涵,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作为新杂技剧场的璀璨之作,《我的梦想我的城》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杂技大相径庭。它大胆汲取舞蹈、戏剧、体操、行为艺术等多元表演艺术的精华,突破了传统杂技单纯聚焦于高难度身体技巧呈现的固有观念,摆脱了“御物”与“御人”的传统美学定式。

舞台上,转碟的灵动轻盈似林间飞舞的彩蝶,在演员的指尖跳跃旋转;高空空环的惊险刺激如苍鹰搏击长空,让观众感受着挑战极限的勇气与豪情;倒立的稳健扎实若巍然屹立的山峰,彰显着力量与坚韧的完美结合;蹬球的巧妙绝伦像精灵在舞动,展现出技巧的精湛与智慧;独轮车的飘逸灵动似风中疾驰的骏马,带着观众领略速度与激情的碰撞;跳绳的欢快活泼如跳跃的音符,奏响着青春与活力的乐章。这些精彩的传统技艺展示,涵盖了杂技艺术中平衡、形体、翻腾、攀援和耍弄等多个亚类型,它们并非简单的形式拼接,而是对传统技艺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它成为一种具有叙事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精彩技艺的同时,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内涵,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无缝对接,为传统杂技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内心情感的诗意映照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本剧挣脱了传统杂技“炫技至上”的陈旧枷锁,构建起“技艺为骨,情感为魂”的独特叙事体系。演员的技巧不再是单纯的“炫技式表演”,而是成为内心情感与情绪的肢体外化,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徐徐展开。

舞台上主演李锦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发声,她用语言倾诉着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影像传递着杂技人的酸甜苦辣。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排练厅,那年我11岁”的青涩懵懂,到“这是我们团独有的节目,我们带着它去过奥运,拿过金菊,那可是杂剧界最高荣誉,为了它,我腿都粗了两圈”的执着坚守,随着独轮车的舞动,镜头一转来到“我带着它感受了北美巴士的颠簸,北欧极夜中的浪漫,非洲赤日下孩子们眼中的星芒,都曾在我心中生根”的梦想追求。作品以个人为叙事载体,以文化符号的意象化呈现,构建起杂技人记忆的集体认同。

当激昂的乐章奏响,演员们在旋律中集体转动身姿,随之而来的台词如重锤般叩击心灵,在人们心底激起层层涟漪:“我们要去哪?不知道,跑起来就好;要跑多久?不知道,向前就好;前面还有多远?不知道,也许就在前方……”这无疑是现代年轻人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深情告白,表达了他们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敢与坚定,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湖湘文化的现代气质

近年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始终在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路径,从《芙蓉国里》将15个传统节目串联成声光电交织的梦幻剧场,到《梦之旅》在国外巡演近1000场引发了“中国杂技热”;从国际新杂技戏剧周,创造了41.7亿的声量,到圭塘河杂技嘉年华,突破1.35亿的点击量登上热搜;从“我们就过非遗中国年”,创下了上亿的关注率,到“我们的国杂蛮有味”,老少皆宜。该院始终致力于探索“杂技+”的跨界融合路径,这种创新基因在《我的梦想我的城》中进一步升华,通过“汗水浇灌梦想,星光点亮征途”的主题表达,将个体奋斗史升华为城市发展史诗。这种创作转向与长沙“网红城市”向“产业能级提效”的转型同频共振,从而使杂技成为讲好湖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为城市文旅注入了新活力,成为观察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态的独特窗口。就如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团长曹曦所说:《我的梦想我的城》充分展现了湖湘杂技人凭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用汗水浇灌成长之路,在险、奇、美的技艺中,沉淀了湖湘人敢为人先的勇毅精神”。

《我的梦想我的城》虽然灯光舞美简洁质朴,道具精炼实用,但它却致力于践行格洛托夫斯基贫困戏剧的美学范式,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继《韶山北路438号》作品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精品。它通过传统技艺融入城市精神的内核,打开了杂技创新的新思路;它通过影像叙事勾勒情感的脉络,以音乐的抒情晕染故事的色彩,开启了艺术表达的新境界。这种创新性的探索实践,不仅为湖南文艺“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注脚,更为中国杂技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开辟了崭新的广阔天地,让中国杂技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