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百团百角专题《汉韵》:古韵新声在时代舞台的共振

  湖南文联   2025-08-04 10:31:14

文|杨金

在戏曲艺术的浩渺星河中,常德汉剧高腔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成功入围“百团百角唱潇湘”湖南省文艺院团竞赛活动15强的常德市汉剧高腔戏歌《汉韵》,则像一把巧妙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门,让古老的常德汉剧高腔通过省级文艺盛典的聚光灯焕发出新时代别样的魅力。

腔韵为骨,光影为裳,《汉韵》的舞台是传统与现代共舞的时空剧场。常德汉剧高腔古老的曲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发展而来,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为解决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喜爱的问题,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以戏歌这一新颖的形式,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结合,使整首歌既具有传统戏曲的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实现了传统戏曲的通俗化、时尚化。

在舞台呈现中,《汉韵》既葆有“一唱众和”的原生张力,又有现代感很强的背景音乐铺垫、烘托,推动了常德汉剧的传承与发展。如,在节奏上,引入现代流行音乐中富有律动感的节拍,一改传统戏曲相对舒缓的节奏,让整首歌瞬间充满活力;在和声运用上,采用现代和声技法,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当传统高腔的主唱响起,背后是现代和声营造出的饱满音响效果,二者相得益彰,增添了时尚的听觉体验。

特别是舞台上巨大的脸谱道具,强化了“汉”与“韵”的融合,蕴藏着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的厚重感;而后出场的演员们则着现代服饰,与之前出场演员的传统戏剧服饰形成视觉对比,凸显了“古今对话”的意味——仿佛现代个体站在历史语境中,通过戏歌的旋律和主题将两者紧密勾连,暗示“汉韵”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仍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乐音织境,身段传情,《汉韵》实现了传统器乐与人声乐器的精妙配合。《汉韵》作为戏歌,运用戏曲声腔,结合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与现代歌曲的创作模式,保留了常德高腔主唱爆破力(霸腔)、帮腔震撼力(吼喊)、旦角灵巧度(滚唱)三大精髓。

主唱袁金霞是传统戏曲坤生,有着俊美干净的扮相和高亢嘹亮的嗓音,因此在演唱《汉韵》时能够以独特的嗓音特质展现常德汉剧的豪迈与大气,同时又通过细腻的处理,表现出戏歌蕴含的情感。值得指出的是,袁金霞在《汉韵》的表演中对髯口功的展示,不仅增添了表演的观赏性,也体现了戏曲艺术“技不离戏”的表演精髓,加上声情并茂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共鸣。袁金霞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低回,能穿透整个剧场的声音,让人听着很过瘾。

另外,帮腔演员们的“吼喊”并非单纯的声量释放,而是在保留戏曲帮腔“托腔保调、渲染氛围”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短促有力的发声方式,与现代音乐节奏相契合,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让观众听得热血沸腾。《汉韵》中的旦角滚唱,延续“圆润婉转”的特点,同时加快节奏、简化拖腔,以柔美音色与帮腔的雄浑吼叫形成刚柔对比,让叙事更具感染力。

遗韵重光,古腔薪传,《汉韵》将沅澧流域的基因密码凿进现代文明的岩层。《汉韵》作为戏歌,裁掉了繁琐的剧情,把六百年的高腔绝技浓缩为5分钟内,以“韵”为魂讲述常德汉剧的传承故事,串联起汉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活力,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现代表达”。

《汉韵》首先是一部常德汉剧的发展史,正如其歌词中提到的“六百年前一声唱,滔滔沅水唱出了常德汉剧高腔”,点明了常德汉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六百年殷勤守望,思凡蔡头巾,也曾经登上大雅之堂”,则体现了常德汉剧在历史长河中的坚守与曾经的辉煌。从最初的沅澧流域民间艺人的街头卖唱,到登上大雅之堂的辉煌,再到历经岁月洗礼后的传承与坚守,歌词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常德汉剧高腔漫长而精彩的轮廓。

薪火相传是《汉韵》的另一大主题。该剧首次启用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台上33人表演,幕后10余人助力,老艺术家与年轻一代携手登台,共同演绎出这部大戏。如,当舞台灯光初亮,三位身影率先在光晕中定格——穿中国武术服的小男孩在叉腰摆手、踢着小腿,一旁着现代练功服的成年男子正在纠正他的练功姿势,而着传统戏服的年轻少女则甩着水袖。这开场的三重画面,像一幅流动的传承图谱:少年是破土的新芽,年轻少女是深扎的根脉,而执教的男子则是输送养分的枝干,三者交织,让常德汉剧的六百年脉络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三湘大地,弦歌不辍。百团百角唱潇湘,唱的是三湘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汉韵》在此间绽放,恰似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宣言,也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期待,以创新为火种、以生活为舞台的文化基因,乘着时代的东风,在潇湘大地成星火燎原之势。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