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百团百角专题 《水云·山晓》:山水有清音,湖湘谱新韵

  湖南文联   2025-08-04 10:22:42

文|蒋华

观看了湖南省歌舞剧院的声乐作品《水云·山晓》,感觉耳目一新。五名音乐人在声乐织体中复现了湘西密林的晨光雾霭与洞庭湖的粼粼波光,将地理意象转化为可聆听的山水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可以说,更是一次对湖湘文脉的深度唤醒与创新表达。

正因为如此,在2025年“百团百角唱潇湘”文艺竞演的云展演舞台上,这段演出才会以222230(本人登录时的数值)的“掌声值”强势登顶。

山水揉碎进入音乐

《水云·山晓》将山与水糅进一个作品,巧妙嫁接两首湖南原生民歌,构建出“角巾自揽烟霞色,空径时飘兰蕙香”的山水音画。

这种创作手法,既延续了湖湘音乐“地理基因”的传统——如桑植民歌的苍茫、苗族酒歌的酣畅,又以现代声乐技法赋予其空灵意境。作品以声音为笔墨,勾勒出三湘大地的生态图景与人文韧性,呼应了“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的创作理念。

主唱声音一起,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洞庭湖的浩渺烟波和苗岭的氤氲晨曲。一共才五个人的演绎,却将歌曲的丰富和层次表达得淋漓尽致。

多重表达展现实力

主演莫娟娟毕业于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学院的主页上,还可以看到她作为优秀校友的相关介绍。

其中,在她的介绍中,有她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来说只要有舞台,不管有没有观众,我都会认真尽心尽力地把作品呈现好。”在这样的云展演的舞台上,不能直面观众,自然也就不能在演绎作品时,立时得到反馈,但莫娟娟还是完美地将作品呈现了出来。她将民族歌剧的质朴、花腔女高音的华彩、音乐剧的叙事性熔于一炉。这首歌曲,突破了单一唱法限制,以“民通唱法”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使山歌小调焕发剧场艺术的光泽。

这种能力源自其深耕湖湘文艺的实践。在此之前,她就参演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袁隆平》,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并获“田汉表演奖”等荣誉,成为“文艺湘军”中坚力量的代表。

文化音乐完美衔接

音乐其实也是文化,只是它的呈现方式是将文化通过声音或者乐器表达出来。莫娟娟与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致力于在音乐中加入对湖湘文化的创新探索,现在可以说,音乐文化已经融合得非常顺畅与丝滑。

在2024年,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的音乐剧《智造未来》就来了一次音乐、科技、文化的多重融合与叠加。将大众眼中“严谨得有些冰冷”的科技与文化实现了无缝衔接,让音乐表达有了更多可能。

剧院原创音乐剧屡获“田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也验证她们“守正创新”路径的可行性。

这次演绎的《水云·山晓》恰似一座声音博物馆,将湘楚大地的自然密码与民族记忆,压缩进不足五分钟的声乐画卷中。通过云展演的方式,让艺术近在身边,也通过网络,链接了大众的情感。

当莫娟娟的花腔在山涧云海中盘旋升腾,《水云·山晓》已超越竞演舞台的胜负逻辑,成为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莫娟娟的探索,也证明,真正的民族之声,既需扎根泥土采集古老的回响,更要敢于拆解重组,让山雀的啼鸣飞入云端剧场、传向世界。

这场声乐实验不仅为“文艺湘军”树起新标杆,更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生存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湖南路径”,传承基因的同时要不断求变求新,方能让山水动起来活起来,音乐也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潇湘情。

莫娟娟说,要“以歌声为笔,镌刻下湖湘文化的珍贵记忆。”很显然,她做到了。

千年的湘水云山被歌声重新擦亮,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苗岭的晨光,更是一个文化大省对“于斯为盛”的自信作答。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