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百团百角专题 《枇杷树下》:热辣鲜香的一碟开胃小菜

  湖南文联   2025-08-04 10:21:14

文|黎艺婕

戏曲作为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蹈、造型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历来便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承担着娱乐、教化、交流等多种功能,总以小体量包含大文章,正如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到戏曲乃“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如果将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比作“文化筵席”中的内含文章的大菜,那么湖南花鼓小戏则是一碟开胃小菜,以其短小精悍的结构、流畅明快的节奏、生动有趣的语言、纯朴却深刻的民间智慧以飨观众。由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枇杷树下》恰如这么一碟热、辣、鲜、香的开胃小菜,能将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不甚了解的观众引入“门”里,留在这桌“文化筵席”之上。

热——日常生活的火热

《枇杷树下》从生活小事切入,从对一个个具体的、日常的“小我”的关注窥见当下农村场域日常生活的红火,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热气腾腾之味。该戏讲述玲珑姐、石头哥两夫妻带领村民通过网络渠道售卖枇杷的故事,当年不仅枇杷丰收、果实累累,更将腊鱼腊鸭售卖一空。玲珑姐、石头哥两夫妻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回乡创业,充分反映了当前农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又借邻里的互帮互助之事体现了乡村人情关系的热络,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画卷。“热”还在于戏中演员的表演热情,两位主演以对生活的深入了解、丰沛的感情注入表演,多用欢快的步伐、上扬的语调来演绎村民的红火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高昂激情的氛围,调动了观众情绪的同时又增加了观众的情感认同。

辣——湘味十足的体验

提到湖南味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辣”。《枇杷树下》中的“辣”在于人物形象风格的“辣”——性格泼辣果敢、敢于担当冒险。玲珑姐、石头哥拍摄小视频,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快递物流等方式探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借一对夫妻的故事透视、赞美了当前一批思维灵活、敢闯敢干、敢想敢试的新农人。“辣”还在于令人印象深刻、直击痛点,该剧湖南味道醇厚,全曲使用湖南方言,比如“伺候你的呷”“掏出栾心”“死哒血”等等,戏曲语言运用得传神巧妙、鲜活有趣。全曲编排合理,念白和唱段“平分秋色”,各占一半,很好地平衡了视听效果,缓解观众审美疲劳,让整出戏可看性强、体验感好、沉浸度高。

鲜——传统戏种的创新

当前,传统戏种面临观众老龄化、人才流失、传播受限等困境,要吸引更多观众、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就必须探索一条创新之路。《枇杷树下》就以戏曲程式、表达内容、舞台设计的创新,给予观众“新鲜感”。剧中两位主演在出手、举足、关目等动作身段中都保持了传统戏曲的神韵,但又没有生搬硬套程式化的招式,而是从人物本身出发,服务于剧情需要,加入许多现代化的动作,让角色更显真实。比如唱到“又唱又跳摘果子”“丰收成果网上挂”“牵牛缠树往上爬”时,配合相对应的摘果子、摊手、上举等手部动作。在表达内容上,从过去男耕女织、家长里短、神话故事等题材,转移到农民生活和观念的变化、转移到农村现代化景象之中,让现代观众更有代入感。从舞台设计上看,《枇杷树下》舞台灵动干净,背景为枇杷丰收景象;道具少,仅枇杷筐、手机,没有无用的摆设;演出服装配色以蓝色、白色为主,较为素净雅致,还原劳动人民生活化穿着的同时,又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简洁时尚的审美。

香——余韵悠长的回味

戏曲具有启迪民智的重要作用。一出剧目想要“香”飘万里,就应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带给人以回味、以深思、以启发,《枇杷树下》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剧中青年们带着现代科技知识、营销手段、经营理念返乡创业,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传递了一种“劳动改变命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了当代青年应当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理念,这一价值观的传递升华了整部剧的内涵,也将为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文化滋养。《枇杷树下》在传统戏种的传承发展上也给予当代戏曲工作者很大启发。戏曲只有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功能,只有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留意当代观众的需求变化,设身处地为观众、为人民而创作,才能成就更多“香飘万里”的经典作品。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