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双 蒋雨恬 王涵 林天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10:09:58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批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先进技术服务乡村,为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带来新活力。年轻人如何返乡创业?如何利用技术服务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探寻答案,近日,长沙理工大学“寻脉通道转兵:红色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暑期专业实践团,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的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聆听侗乡青年杨承科的创业故事。
(图为杨承科与实践团成员的合影)
技术赋能:自动化生产激活乡村产业
2016年,杨承科的父亲杨祥新创建了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家开发油茶的农业公司——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7年,年仅20岁的杨承科从部队退伍返乡,跟随父亲开启创业之路。实践团成员第一次见到公司总经理杨承科时,他刚做完菜籽油压榨工作,从生产间走出来,准备带领大家参观。
(图为杨承科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加工车间)
实践团成员一进入公司便被门口挂满荣誉奖章的墙壁所吸引。杨承科介绍,“目前公司拥有12项专利,山核桃破壳装置、食用油压榨提炼设备……”。杨承科带领团队走进榨油车间,指着一台液压式榨油机,透露了一个关键细节:“这里的机器几乎都经过了一些我的改装,平时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会来研究一下,比如老式的榨油设备茶籽的出油率在21%~22%左右,通过改进出油率能提高到32%~33%。”除了榨油设备改进,杨承科还参与公司茶油生产,从剥壳、烘干、冷榨等全流程设备的引进、改造与研发中,力求实现茶油生产自动化。
跟随杨承科的脚步深入厂区,实践团成员发现,车间里的机器设备很多,但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杨承科说:“我们现在几乎都是自动化生产,加工旺季时,一个人也可以兼顾五台设备。”据了解,在8台榨油机组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厂区每小时可产出茶油产出约500公斤,每日最高茶油压榨量可达1吨。
品质制胜:匠心研发赢得市场信赖
如此高的茶油生产量需要多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作为支撑呢?实践团队带着疑问,跟随杨承科来到了公司的茶溪坳种植基地。“你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都是我们公司的种植基地。”杨承科指着前面的几块山头说道,“我们茶油种植基地共有3000多亩,每亩产量大概能达到2000公斤左右。”
眼前,茶溪坳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一颗颗圆润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杨承科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这是‘湘林’品种,出油量比较高,油的清澈度比较高,没有油腥味,比较适合大众使用。”当前是杨承科在该基地种植“湘林”品种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果”。杨承科解释道,“湘林”品种的油茶正常情况下两到三年就能结果,但为了控制油茶的质量和长势,我们会将它的花果全部处理掉。
(图为杨承科所种植的“湘林”品种)
杨承科说:“‘湘林’品种属于油茶中果,是我们通过幼苗嫁接形成的新品种,仍处于试验阶段。”实践团成员实地探访后深有感触:油茶培育工序之繁杂超乎想象,更深刻体会到——专注技术、严把品质,以匠心精神打磨产品,才是企业打造品牌的关键。
产业发展:新型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大力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其做优做大做强。在政策引领下,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打造自有品牌“转兵康源”,成为当地油茶产业龙头企业。杨承科透露,目前企业生产的纯天然山茶油、山核桃油等产品主要销往长沙以及上海等国内沿海城市,企业年净利润稳定在200万至300万元区间。
(图为杨承科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
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采用“公司+基地+科技”模式,构建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杨承科表示,公司与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竹塘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利益连结机制,通过技术帮扶、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有意愿种植油茶的农户。
当前距油茶果成熟还有3个月左右,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逐渐将迎来繁忙期。杨承科说:“油茶采摘期,我们会吸纳当地群众来摘果,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在摘果之后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有机肥施用,也会大量招聘基地养护工人。”
谈及创业中的挑战,杨承科坦言,起步阶段的资金紧张和销路不畅是两大难关。但他从未退缩,而是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借助展销会等平台推广产品等方式化解难题。从军营到田间,杨承科以奋斗诠释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