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09:56:30
什么是“三下乡”?“三下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报名时,我没想这么多,只想着人的视野不能困在学校的一方天地里,十九岁的青春,应该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世界。于是我加入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研青迹”实践团,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
长沙去娄底,坐高铁只要半个多小时,出租车拐几个弯,就到了爱乐行基地——也就是万宝镇茶园东冲。夏天的湖南很热,阳光大盛,因此显得天更蓝、云也更白了。
这里是青年毛泽东游学的第一站,因此基地中有一个展馆专门记录了1916年那个夏天的故事。在团队里我要负责宣讲、在这间小展馆里录制微课。尽管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但面对全新的团队,我依然有些紧张——我怎样才能把我的能力发挥到最好呢?
除了录制微课,我们还为当地小朋友准备了一堂特别的小课堂。我并不擅长与孩子交流,开始前,我做了许多心理准备:如果没有人配合我、如果我说话卡壳了,该怎么办?可当孩子们围坐在教室里,眼睛亮晶晶地听我讲防溺水教育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生动,静下心来和一个个纯真的灵魂对话、互动,是这样自然有趣的活动。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教师体验,却让我稿件中“无字之书”的内涵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我参与录制微课的经验不算很多,成为“红色解码人”更是少之又少的事情。可当纸面的内容真正浮现在了眼前,之前的忐忑心情,站在摄像机前那一刻平息了。我仿佛亲身走上了23岁毛泽东走过的路,那段峥嵘岁月重现眼前。展厅正中央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无字之书,在哪里呢?结束实践的前一晚,我们围坐在大草坪上唱歌。我仰起头,娄底的星星很亮、很多,天空像飘着碎钻的黑河。在这样弥漫着青春与自由的氛围里,“三下乡”的意义忽然变得具体了,我们从城市到乡间,重走先辈的道路,在璀璨的星光下相聚,共读这一本无字之书。
我忽然庆幸自己报了名,在大学的四年里留下这样浓墨重彩的五天。或许“三下乡”,就是我们用足迹丈量田野和历史,在苍翠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过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想,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七月,不会忘记这样一本意义非凡的“无字之书”。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