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09:40:3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康明强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新化县第十五中学老师曾玲玲始终坚守着“点亮孩子的未来”这颗初心。2004年,曾玲玲调入新化县第十五中学。此前,她在新化县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默默无闻扎根教育10年。
31载教坛耕耘,30年班主任生涯,她以深沉的爱与不懈的坚守。她用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爱心,诠释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将“责任”与“关爱”融入每一个细节,用行动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篇章。
19岁踏上讲台,曾玲玲便将“点亮孩子的未来”作为毕生追求。调入十五中后,她更是以校为家,恪尽职守,从未迟到早退,非特殊情况绝不请假。作为班主任,她深知“身教重于言传”,时刻严于律己,言行得体,衣着端庄,为师生树立了榜样。她的敬业精神与自律品格,赢得了师生的一致敬重。
曾玲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制定有效措施,以制度约束、思想引导并行。她特别关注学困生与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深入家访,定期沟通,用耐心与智慧感化学生,拒绝粗暴斥责,以德服人,在家长和学生心中威望极高。
2017年冬,学生袁芳晴突发阑尾炎需手术,其家境贫寒,手术费全靠借贷。术后深夜,袁芳晴苏醒后第一件事便是给曾玲玲打电话,表达返校读书的渴望。曾玲玲立即安慰并承诺为其补课。次日,她向全班通报情况,同学们深受感动,自发捐款。一周后,曾玲玲自掏1000元工资,带着班干部和全班募捐的800多元前往慰问。袁芳晴父母感激万分。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初三上学期因病缺课月余,她最终仍考取了县级重点高中。
曾玲玲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重视后进生转化。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变消极态度与冷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安排后进生坐于优等生之后,便于辅导);培养成功感。她常接手“后进班级”,但总能凭借智慧与爱心,在数月内扭转班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缩小成绩差距。
2012年,男生杨如阳从县城私立学校转入曾玲玲班级。他姐姐坦言弟弟沉迷网吧,成绩一落千丈,恳请曾老师收下并改变他。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曾玲玲接下了重任。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杨如阳虽偶有反复,但半年后成绩突飞猛进,跃居班级前六名。次年开学,杨母因家庭经济困难需外出打工,却又忧心儿子无人看管。曾玲玲再次伸出援手,让杨如阳周一至周五在学校与自己同吃同住。
当时曾老师家中还照料着两名亲戚的留守儿童以及一位搭伙的同事。但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周末也将他带回家中照顾。一年半后,杨母归来,杨如阳已蜕变为优秀学子,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新化一中。杨母感激涕零,逢人便赞曾老师是孩子“三生有幸”遇到的恩师。
在十五中担任班主任的21年里,她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在学校各项评比和常规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曾玲玲深知,出色的班主任工作离不开过硬的教学能力。她不断学习进取,所教学科在县、乡质量监测中长期名列前茅。她更注重团队协作,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曾有一个班级初二时英语成绩稍弱,她便与英语课代表配合,坚持每天早操前组织20分钟晨读,一个学期后,全班英语成绩显著提升。任课教师们纷纷表示,与曾玲玲合作愉快而高效,这种和谐氛围直接促成了优异的整体成绩。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陪伴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梦想的人。”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教育道路上,曾玲玲始终坚信:一切为了孩子,只有用心去守护,用爱去引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31载寒暑,青春与梦想尽洒基础教育沃土,她收获了“守望教育”的幸福。然而,教无止境,任重道远。她如虔诚的朝圣者,点亮一盏心灯,在教育之路上继续坚定前行,无怨无悔。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