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铺镇:五色米铺就乡村振兴路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09:28:4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周伟华

在双峰县杏子铺镇的田野上,黑、红、黄、白、紫五种色泽的原生态水稻,不仅氤氲着古法农耕的醇香,更承载着13个村庄的增收希望、上千户村民的幸福期盼。

10多年来,从合心村50亩试种田到5000多亩连片基地,从村民刘科良的返乡创业梦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践,五色米产业如同一台强劲引擎,不仅让村级集体经济鼓起了“钱袋子”,更带动杏子铺镇农业产业多点开花,铺就了一条“企业强、集体富、村民乐”的乡村振兴路。

一粒米的“破圈”:从试种田到产业标杆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合心村村民刘科良,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生态农业的憧憬回到家乡。看着村里闲置的土地,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咱水府庙周边水土好,能不能种出不一样的米?”

他把目光投向了五色糙米。这种集多种营养于一身的特色米,若用古法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靠有机肥滋养,定能打出差异化。说干就干,刘科良流转50亩土地,成立水府庙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田间。春播时蹲在田里选种,夏日常在田埂上观察长势,秋收时守着谷堆记录品质,他用最“笨”的办法,守护着“原生态”的承诺。

口碑慢慢积累,订单逐渐多了起来。从50亩到200亩,再到覆盖合心、双溪石坝、欧源等13个村的5000多亩,刘科良的五色米基地像滚雪球般壮大。如今,公司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自己也当选省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这粒带着乡土气息的五色米,不仅“破圈”成为特色农产品,更成了杏子铺镇农业产业的“金字招牌”

集体的“增收账”:模式创新激活乡村动能

以前村集体想干点事,总愁没资金。现在好了,光流转土地的管理费和返点,每年就能稳增收。”双溪村村干部算起账来,脸上满是笑意。

这背后,是刘科良探索的“公司+村委会+农户”经营模式在发力。村委会牵头流转土地,既解决了公司规模化种植的用地难题,也为集体开辟了增收渠道——每亩土地收取200元管理费,同时从帮扶单位采购中获得5%的利润返点。

在江口村,2024年单是从返点中就增收1万多元,这笔钱被用于村里的道路修缮和养老服务;双溪村流转200多亩土地种五色米,一年下来,村集体收入直接增加4万多元,成了推动村级事务的“活资金”。截至目前,13个合作村通过土地流转管理和利润返点,集体经济均实现稳步增长,曾经“空壳村”的窘迫,渐渐被“有钱办事”的底气取代。

村委会有了积极性,村民参与度就高,产业根基才能稳。”刘科良说,让村集体从产业中受益,才能形成“公司发展、集体增收、村民拥护”的良性循环。

村民的“幸福味”:产业辐射催开“满园春”

五色米的芬芳,飘进了家家户户的钱袋子。

欧源村村民张友期种了50多亩五色米,一年下来净收入4万多元。“公司免费给种子、技术和肥料,收割也包了,我们就负责犁田、插田,粮食由公司回收,不用操心销路。”他算过一笔账,每亩净收入8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还能守着家。”

不仅是种植户,村里的留守妇女也找到了增收门路。合心村53岁的肖冬至,要照顾公婆、接送孙子,没法外出务工。如今,她在公司负责除草晒谷、包装,每天能挣180220元,一年干100多天,收入近2万元。像她这样在公司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家门口的岗位,让她们兼顾了家庭与生计。

产业的辐射效应不止于此。随着五色米产业打响名气,杏子铺镇的农业版图不断拓展:黄桃、杨梅、葡萄的果园连成片,食用菌大棚一排排;水果鸡、乌骨鸡、肉牛、黑山羊的养殖场遍地开花。如今的杏子铺镇,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大观园”,还荣获“全国农业强镇”称号。

杏子铺镇党委书记贺铁坚感慨:“五色米不仅富了一个企业,更激活了一片土地、带富了一方百姓。它让我们看到,特色产业就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从一粒米的试种,到一个产业的崛起;从村集体的增收,到村民的幸福笑脸,刘科良的五色米产业,书写了一段“小作物带动大发展”的乡村振兴故事。在杏子铺镇的田野上,这缕五色米香还在继续飘散,滋养着更多希望,催生出更生动的乡村图景。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