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红色赋能绿色发展,解码革命老区振兴路

田育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8-04 08:36: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育才

桑植,贺帅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站上时代舞台。

作为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桑植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红色基因”和“绿色禀赋”,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更有温度,实现了从“革命热土”向“发展高地”的蝶变,绘就了一幅革命老区共同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打造红色IP,引领革命老区时代蝶变

徜徉老区桑植,烽烟印记镌刻荣光、依稀可见;观瞻遗址遗迹,震天呐喊穿越时空、犹在耳畔。

“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每到周末,来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开展红色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贺龙纪念馆讲解员舒铭,为孩子们深情讲述先辈们的感人事迹。

红色,是桑植最为鲜明的底色,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着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前行的道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引领。

桑植县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该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存,活化红色文化资源,出台《关于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进景区”活动,不断赓续红色血脉,留住红色记忆。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常常能看到志愿者们满怀热情地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解那段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白族姑娘熊雨馨便是其中的一员,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说:“能够把贺龙元帅的革命故事讲述给全国各地的游客,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光荣和有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我们的红色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桑植拥有红色遗址遗迹93处,遍布各个乡镇,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如何把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好、利用好?桑植县高标准编制保护利用方案,高质量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刘家坪长征小镇、洪家关红色小镇等核心项目,并对桑植起义旧址、苏维埃联合政府遗址等革命旧址群进行智慧化升级,加快融入张家界核心旅游区。

在洪家关白族乡投入资金3.9亿元,打造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文旅小镇,新建洪家关红军体验园,修缮、提质改造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烈士陵园等;在长征小镇刘家坪白族乡,建成了金园农业产业园、刘洪公路慢行系统、郁水风光带等以及长征游步道、红军寨文旅综合体、百年育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3个体验项目……

目前,刀劈盐局旧址、洪家关革命烈士纪念塔、红二方面军出发地纪念馆、贺龙纪念馆等景区重磅升级,红色旅游产业链明显延伸,形成“一核、一圈、三线”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如今,以红色游历、红色培训、红色研学为重点,桑植打造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建成红色研学基地23处,开发红色+民俗”“红色+康养等融合产品,年培训学员超5万人次。

桑植还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17个市州、76个县(市、区)地区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湘鄂渝黔红色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共同推出“红色+民族+生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共同推进湘鄂渝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红色文化成为了桑植的新IP,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桑植红色旅游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1.2亿元。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旅游与生态康养结合,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365万人次,其中红色景区接待游客122.4万人次,同比增长9.15%这一数字背后,是红色文化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力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的生动体现。

桑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张运富表示,桑植将持续用好红色文化IP“软实力”,全力讲好民族团结“一部史”“一首歌”“一群人”“一家亲”的故事,不断增进全县各族群众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交融,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桑植样板”。

培育绿色ID,激活全面振兴密码

今年1月21日,首款标注“张家界八大公山”的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正式上市,产品包装上印刻的澧水源头风光,不仅传递着“每一滴水都来自生态净土”的品质承诺,更将“桑植好水”推向全国市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和桑植县共同现代化试点绿色发展鲜活样本。

桑植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三叶两材”,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培育绿色ID,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一抹靓丽“底色”。

《桑植县探索地理标志兴农》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稳定桑植白茶面积7.95万亩,实现产值7.32亿元,成功申报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入选“一带一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成为湖南省茶叶首个中国“好气候生态产品”。

粽叶和烟叶也是桑植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黄金叶”,是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龙潭坪镇红军村,6万多亩土地上长着2万多亩野生粽叶林。村民王波介绍,好生态孕育了优质粽叶林,粽叶林也通过水土保持和层层过滤反哺绿水青山,“我们的水和粽叶全省闻名,咱们靠着它们致富奔小康。”

2024年,全县粽叶产量14亿片,康华公司获评第八批国家农业现代化产业龙头企业。烟叶面积3.93万亩,产烟9.09万担,总收入1.85亿元。中药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广燊公司获批全市首个湖南省植物活性成分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桑植县的食材出口至越南、老挝、泰国3个国家外云田公司首次实现蔬菜出口至国外。

借助绿色家底,桑植寻求差异化发展,建设桑南旅游发展先行区,打造红色、绿色、彩色、“古色”、夜色“五张名片”,规划红色旅游核心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白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奇山秀水观光区、旅游消费服务集聚区五大板块,实现与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差异化发展。目前,项目区内桑龙高速、瑞中、官瑞、竹黄等公路网加速成型,健身步道、交通驿站、公交线路等旅游交通设施已全面建成,来桑植哟文创手伴、桑植铁板烧等持续火爆,成为张家界市高端文旅康养度假区。

“打好‘绿色’牌 ,融出农旅融合新样本 。”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表示,桑植将围绕“旅游融合、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发展战略,打造“红色桑植 绿色发展”形象品牌,实施桑南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实现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实施民生3D,共创全域幸福家园

人潮溪镇是桑植县最偏远乡镇。

73岁的高血糖患者黄建群老人,曾经每个月要到县医院做一次检查,“搭班车绕着山转,光来回路上就要七八个小时,每次人都累得半死。”

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桑植全面推动乡村医生职业化改革,打破以村为单位的医疗区域设置,实现基层医疗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职级统筹,打通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乡村看、未病共同防”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投入资金升级设施设备,提高村医待遇等措施,全县188个网格化基层医疗服务点建立起“三高六病”共管医防融合慢病管理系统。基层就诊率达68.1%,村卫生室就诊率较前同比上升32%。县域内就诊率提高11.7%,患者费用下降10%以上。

如今,黄建群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去看病,到村卫生室就可以完成各项检查。

医疗和教育,与普通群众的获得感紧密相关。

走进贺龙中学,在暖阳下,琅琅读书声,与宽敞的教室,优美的校园,以及崭新的宿舍楼,构成一幅满是青春的画卷。去年以来,桑植县投入近1亿元全面实施贺龙中学提质改造,学校面貌大幅改变,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与贺龙中学同时进行提质升级的,还有县一中、四中运动场馆等项目建设。目前,全县镇寄宿制学校100%满足学生寄宿需求,乡村小规模学校100%达到省定标准。通过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县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班通配备率达100%,城乡学校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桑植以创新赋能,用改革破局,不断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桑植县内引外联抓劳务协作,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打造“桑植粽叶制作工”劳务品牌,带动全县2.3万户6万多农民稳定就业。2024年,桑植新建、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86套,新增住房保障对象132户。建成朱家台、文昌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178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

医疗卫生、教育供给、就业服务……民生实事的“三驾马车”,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桑植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在桑植落地开花。“幸福温暖”成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最美的底色。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桑植的探索给出深刻启示:革命老区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红色基因的时代转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追赶,而是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不是孤军突进,而是区域协同的共同成长。正如县委书记曹飞所说:“我们要走出一条有温度、有质感、可持续的共同现代化之路。”

桑植,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正以新时代的奋斗续写传奇。桑植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县域的突围之路,更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可能。当红色精神遇见绿色发展,当传统产业碰撞现代理念,共同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正在湘西北群山间徐徐展开。(图片由桑植县民宗局提供)

责编:田育才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