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芭菲行吟:林海间的光影与回响

周金标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3 19:47:17

图文/周金标

清晨,车攀行而上,山势渐起,山雾漫溢,群山与森林在车窗外缓缓流转。山径蜿蜒,清冽空气涌入车内,似沁凉甘泉洗涤肺腑。终于抵达时,芭菲小镇静卧于云雾缭绕的山间,恰如微启的绿匣子,藏着山野的呼吸与脉搏。

下了车,周身便被温柔凉意拥住了。山风掠过,裹挟着松针和不知名野花的淡香。这恒定19度的天地,悄然消融了盛夏的暴烈,竟成为炎夏里一份奢侈的清凉赠礼。

沿着小径前行,清溪在石隙间轻跃,水声叮咚,如同自然谱写的轻快序曲。我伸手掬水,凉意直抵心间,恍然明白这潺潺溪流正是山中清幽之魂。循着溪声前行,清泉在石隙间跳跃,泠泠作响,是山野谱写的天然序曲。小镇深处,无动力乐园隐现在林木之间。孩子们的欢叫乘着山风,自林中随风荡漾,仿佛林中精灵的嬉戏回响。

行至高处,视野豁然开朗,眼底尽收武陵山的苍茫绿涛。远眺,云雾缭绕的鸡公山原始森林如一幅泼墨巨制,仿佛凝缩于眼前这片起伏的绿意里。我深深呼吸,山野气息携着草木的芬芳直灌胸臆,每一口空气,都成了森林慷慨的滋养与馈赠。

暮霭沉降,山脊的曲线模糊了湘鄂渝的边界,云雾如流动的纽带将它们悄然缝合。林间小径上、观景台前,处处可见手持云台或相机的身影,那是随陈洪刚先生而来的湘鄂川渝网络达人们。他们或凝神捕捉叶尖露珠的剔透,镜头冷静地汲取着山林的细节与光影的流动。

暮色初染,小镇却亮起别样温暖。巨大的火坑在院中燃起,炭火上方悬置的铁锅正咕嘟着山猪肉的浓香。这便是声名远播的土家网红火坑宴了!

身着盛装的土家姑娘列队相迎,手捧茶杯,清亮的茶歌如溪流般淌出:“贵客我的哥,请你把茶喝——”这便是拦门敬茶调了,未饮已醉。

宴毕,篝火熊熊燃起。火光照亮了每一张脸庞,也点燃了血液深处的节奏。忽闻远处传来哀婉歌声,如泣如诉,主人笑言是“哭嫁”的古老遗韵,虽是演艺,那凄切情愫却已穿透时光,令人动容。随着浑厚婉转的音乐骤然响起,“摆手舞”开始了!众人围火成圈随鼓点整齐摆动,或模拟农事、或模仿鸟兽,古朴的舞步踏响大地,篝火噼啪,人影摇曳,古老的土地在舞步与光影中焕发新生。

翌日,鸡公山原始森林的苍茫绿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俯瞰小镇,火坑宴的余香似仍飘荡,而昨夜篝火的温度与摆手舞的韵律,仿佛已烙印在山风里。更令人心潮涌动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镜头——湘鄂川渝黔的达人们,凝神捕捉着露珠的剔透、溪流的律动、哭嫁的悠扬、篝火的炽烈、舞步的铿锵。这些镜头,如悄然生长的数字藤蔓,将武陵山深处的呼吸、土家血脉的搏动,细细编织成网,流向山外广阔的世界。

我凝望着那些镜头,它们像悄然织入风景的现代枝蔓,正将这山野的呼吸与脉动,转化为数字世界的万千涟漪。武陵山腹地的风物,悄然在无形网线上流动传播。新媒体,何尝不是这时代的“云雾之桥”?它弥合地理的沟壑,使武陵山的清幽、芭菲小镇的闲适、十九度清凉、土家火坑宴的浓烈人情、摆手舞的原始力量、哭嫁调的历史回响,借由陈洪刚先生和无数网络达人的视角,越过武陵山的千峰万壑,越过重峦叠嶂,直抵天下人眼前。

下山时,晨曦已缀满林间,溪流依旧淙淙,似在吟唱不老的歌谣。回望群山,它们静默如亘古的守护者。而我知道,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篝火、泪水、茶香与舞步,早已化作无形的光流,在数字的星河中奔涌不息。

此地清风,此地欢歌,此地溪声,终将不再只是深山的独白。当武陵群峰借由光影新桥,与远方无数憧憬的心跳共振;当土家的长调借由光缆飞越关山,当摆手舞的韵律在云端激荡共鸣———这山中的十九度清凉,这武陵深处的人文瑰宝,便不再是遗世独立的绝唱。它终将汇入时代奔流的热望,成为所有疲惫心灵可以抵达、可以沉浸、可以共享的一片有温度、有回响的桃源。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