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抗战故事 ④|跨越山海的飞虎情谊

李金欣 张智勇     2025-08-03 10:54:33

盛夏,芷江机场上空的云朵如棉花般铺展在湛蓝的天空。

来自美、英、法、俄、日等国的媒体记者来到位于机场旁的飞虎队纪念馆时,忍不住抬头凝望——八十多年前,正是这片天空,一次次见证了飞虎队战机呼啸起飞的雄姿。

这片曾被战火淬炼的土地,如今在和平的阳光下,依然镌刻着历史的深邃印记。

虎啸长空,铁翼雄风

抗日战争期间,芷江作为军事重镇,拥有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吸引了多支空军部队相继进驻,其中驻防时间最长的便是威名赫赫的“飞虎队”。1943年6月9日,他们进驻芷江机场,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19日才离开。

(飞虎队员们执行任务)

“飞虎”之名,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首秀。

1941年12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在昆明初试锋芒,便以0:9的辉煌战绩重创日机。中国军民盛赞其勇猛犹如“插上翅膀的老虎”,这一威猛形象随即成为航空队的队徽。从此,“飞虎队”的威名震撼敌胆,也深深烙印在抗战史册上。

其灵魂人物,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飞虎将军”陈纳德。早在1937年,这位已退役的美国空军军官便主动请缨来华助战。并于1941年4月,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陈纳德麾下的航空大队先后更名为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驻华特遣队、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

(陈纳德在美国驻芷江空军司令部部署空战 摄于1945年5月)

(陈纳德观看学员训练)

随着国内公开的一线机场相继失守,芷江机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中美空军在中国抗日战场唯一的秘密前进机场。高峰时期,驻芷江机场各型战机多达400余架。驻芷美军官兵多达 6062人,其中飞行员254人。

1943年,陈纳德果断将主力派驻芷江。在空援常德、血战衡阳、空袭武汉、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屡创日军。

1945年2月25日,从芷江起飞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轰炸日本本土,击中了防卫森严的日本皇宫,令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成了惊弓之鸟。

(地勤兵为 P-40 战斗机装填子弹)

侵华日军视芷江机场和飞虎队为心腹大患,制订了攻占芷江的作战命令。1945年4月9日,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飞虎队在此役中迸发出雷霆万钧之力,累计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

日本派遣军在战况报告中这样评价:“芷江战役,在中国真正称为空地配合的范例……中美空军的攻击使日军吃了决定性的败仗。”此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为最终的胜利奏响了嘹亮的序曲。

(地勤人员在巡查 1945年拍摄于芷江机场)

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飞虎队共击落日机2600余架,击沉或重创日军舰44艘,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大厅正中的英烈墙上,镌刻着2193名美国飞虎队员的名字。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所说:“美国飞虎队员远涉重洋,舍生忘死,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捍卫正义、追求和平的英雄壮歌。”

(李继贤使用、保存的芷江作战地图)

友谊扎根,精神永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幅1943至1945年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第五大队即“飞虎队”使用的作战地图,这也是整个中国籍飞虎队队员所使用并唯一留存于世的作战地图。

地图上清晰标绘着当年与日寇鏖战的飞行航迹,覆盖整个中国战区,“三袭白螺矶”“芷江保卫战”等赫赫战功跃然纸上。2010年,当年“飞虎队”二十六中队少尉飞行员李继贤将该图捐赠给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中美空军混合团第5大队部分美籍飞行员合影 约瑟夫·德 1945 年摄于芷江机场)

2014年,美国“飞虎队”援华老兵约瑟夫·德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捐赠了223张中国抗战的历史照片,其中108张记录了他在芷江期间的所见,32张定格了日本降使的投降瞬间。

约瑟夫·德道出自己的初衷:“虽然我把这些照片带到大洋彼岸已70年,但它们始终应该回到历史的发生地,回到芷江。”

2005年,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建成,是国内唯一全面展示飞虎队援华抗战的史绩馆。这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情谊,历经岁月洗礼,也愈发醇厚。

1994年5月,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重返芷江,凭吊英烈,满怀深情地题下诗句:“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中美混合团第一大队 B-25 轰炸机机组人员)

自2003年起,芷江连续举办国际和平文化节,成为飞虎情谊延续的桥梁。最令人动容的是首届和平文化节上的重逢:当年在芷江一次击落6架日机的美国飞虎队员迪克·罗西,与曾并肩作战的中国战友彭双桥、滕子元、刘道明紧紧相拥,那份思念与激动,尽在不言中。

2005年第二届和平文化节,89位飞虎老兵将从美国故土带来的89袋泥土,庄重地洒在芷江大地,象征着和平与友谊的扎根。

2010年第四届和平文化节,陈纳德将军雕像在芷江揭幕。

2015年,第五届和平文化节,美国飞虎队抗战老兵及家属、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等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芷江,缅怀历史,共话和平。

2023年,芷江侗族自治县第四中学与美国斯科菲尔德中学缔结为“飞虎队友谊学校”。

......

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至今仍在书写着未完待续的新篇章。如陈纳德将军回忆录《战士之路》中所言,“我最美好的愿望是飞虎队的旗帜能够高高飘扬,并被太平洋两岸的人民所铭记,因为它是两个伟大民族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能够向共同目标迈进的象征。”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那些陈列的战斗机模型、泛黄的作战地图、老兵捐赠的珍贵照片,以及如今划过芷江上空的阵阵轰鸣,都在向世人讲述一个永恒的主题——和平。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通讯员 张智勇

责编:黄欣然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