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当行李箱遇见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2 09:01:25

胡佳琦

8月,是集中休假的高峰期。行囊鼓鼓,是奔赴山海的热望;书页沙沙,是丈量世界的尺牍。旅行不只是身体的位移,更是心灵的远足。一本好书似无声旅伴,令旅途不再乏味单调。正值暑期出游旺季,本期书单为大家精选五部与旅行相关的读物,伴您在字里行间踏上别样的精神之旅。

寻迹西南:重走西迁之路

1938年,300余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完成中国教育史上一次悲壮的迁徙;2018年,青年作者杨潇背上行囊,重新踏上这条1600公里长路。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一部融合历史叙事与行走笔记的纪实作品。该书以记者之眼观照现实,以文人之笔钩沉往事,在湘黔滇三省的崇山峻岭间,将旅途所见、旅行团档案与城乡百年沧桑熔铸成篇,细致还原了当年师生跋山涉水的足迹。

其笔触冷静而深情,在公路、河流与古驿道的交叠中,让读者如同亲身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行走,在现实的跋涉中触摸历史的温度,理解一代学人在战火纷飞中保存文明火种的精神壮举。

踏访古道:追寻历史脉络

如何触摸历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选择了一种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徒步。

他在年过半百之际,历时15天,徒步450公里,从北京(元代大都)走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代上都),重走元代皇帝巡幸的“辇路”。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

翻开《从大都到上都》,作者的心声让人深有共鸣:他希望完成从旅游者向旅行者的转变。他认为这种转变比什么都重要,值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追求。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人文情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作者笔下的每一段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种飞鸟,都凝固着历史的变化与传承。

栖居北非:体验异域风情

三毛视撒哈拉沙漠为“前世的乡愁”“梦中的情人”。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于是,她暂停了漂泊的脚步,把心放在了撒哈拉。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点滴,充满异域风情的奇遇、邻里间的温情和文化碰撞的火花,还有她对自由与爱的执着追寻。这本书出版至今已近50年,其影响力依旧不减。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朴实、灵动,自然地展现沙漠生活的原貌与趣味。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那个自由不羁、热爱生活、不为艰辛所困的三毛。读之,宛如跟随她在漫天黄沙中感受生命的浓烈与人性的温暖,体味那份“远方有梦,脚下有沙”的极致自由。

穿行中亚:打捞失落文明

中亚,这片横亘欧亚之间、扼守东西方文明咽喉的古老大陆,在现代世界的叙事里,常被贴上“失落之地”的标签。

刘子超凭借非凡的勇气与洞察力,历时9年深入中亚腹地——足迹遍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当他第一次站在霍尔果斯口岸眺望天山,那种被文明断层与地理壮阔同时击中的震撼,催生了《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将中亚诸国比作一颗颗失落的卫星,它们因苏联解体而迷失方向。从咸海的干涸到费尔干纳谷地的冲突,刘子超用冷峻笔调揭示“失落”背后的历史因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地区的游离与重构,带领读者在“卫星俯瞰”的视角中,反思文明的边界与消长。

为何旅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对你来说,旅行是什么?仅仅是抵达远方吗?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阿兰·德波顿邀请读者一同探讨“为何旅行”及“如何旅行”。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游记,而是一部揭示旅行内在精神价值的随笔集。

全书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五个章节。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了大量关于文化、艺术乃至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他带领读者追随梵高、福楼拜、华兹华斯等文学艺术大师的足迹,教读者如何观察、如何好奇、如何思考,在寻常风景中发现非凡之处,让原本平淡的旅程充满鲜活的色彩。

德波顿不急于定义“旅行是什么”,也不刻意考究“旅行为什么”。掩卷之后,相信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责编:邓正可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