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20:59:11
王媛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是党的建设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其效能释放不仅是工作人员个体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工作系统协同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建筑企业政工工作如何打破“条块分割”的工作惯性,构建“内外联动、上下贯通”的协同格局,直接关系到政工工作能否真正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主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应通过机制重构、文化铸魂、载体创新,推动政工工作协同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以机制重构为基石,构建全域协同的工作生态
协同的本质是打破要素流动的壁垒,而机制是规范要素互动的“规则体系”。传统政工工作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源于部门化、层级化的机制束缚,导致资源分散、力量碎片化。提升协同效能,首先需要从机制层面搭建“全域联动”的框架。
纵向贯通的层级协同是基础。应建立集团党委统筹引领、子公司党组织承上启下、项目党支部落地执行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中层对接—基层落实”的闭环管理,确保政工工作部署既“顶天”又“立地”。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双向反馈:一方面,将党的方针政策、企业战略意图转化为基层可执行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通过定期调研、专项督导,把项目一线的鲜活经验、职工诉求及时向上传导,形成“上下同频”的工作节奏。
横向融合的部门协同是关键。政工工作不是党群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与人力资源、生产管理、安全监督等部门紧密关联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职工思想动态研判、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关系协调等领域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让“思想引导”与“生产组织”同频共振。例如,在重大项目攻坚中,党群部门牵头开展思想动员,人力资源部门配套技能培训,生产部门制定攻坚计划,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内外联动的开放协同是延伸。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融入社会发展大局。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党建联建”,将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与地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与业主单位、合作伙伴建立“协同共建”机制,在工程建设中同步推进思想引领与项目管理,既展现国企担当,又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广阔的空间。这种“跳出企业看政工”的视野,正是协同效能向社会价值转化的关键。
以文化铸魂为方向,凝聚协同共进的价值共识
机制是“硬约束”,文化是“软实力”。协同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的转变,根源在于价值理念的深度认同。立足建筑行业“建楼育人、立业兴邦”的使命担当,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协同文化体系,是建筑企业政工工作提质增效的精神内核。
奋斗文化是协同的“动力源”。建筑行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基因,本身就是协同精神的生动写照。应深入挖掘企业发展历程中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如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协作故事、技术攻关中的团队事迹,通过大讲堂、短视频宣讲等形式,讲好企业故事。当干部职工从先进典型中看到“协同创造价值”的实例,就会自然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行动自觉。
创新文化是协同的“催化剂”。面对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建造等新课题,政工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应以创新思维打破“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通过举办“政工创新论坛”,鼓励党群干部与项目经理、技术骨干跨界交流,让协同成为破解技术难题、提升管理效能的“金钥匙”。这种“跨界协同”的实践,既能拓展政工工作的覆盖面,又能让协同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
清廉文化是协同的“压舱石”。协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基于规则的“良性互动”。应将清廉建设贯穿协同工作全过程,通过签订《廉洁协作承诺书》、开展“廉洁伙伴”共建活动,明确跨部门、跨单位协作中的纪律红线,让干部职工在协同中既敢担当又守底线。当“清清爽爽共事、规规矩矩协作”成为共识,协同效能才能在阳光下持续释放。
以载体创新为抓手,提升协同效能的实践质感
协同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而载体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适应数字化时代特点和建筑行业流动性强的实际,创新政工工作协同载体,才能让协同效能看得见、摸得着。
借助数字化平台,让协同“零距离”。依托企业智慧管理系统,搭建“政工协同云平台”,整合政策库、资源库、人才库等数据资源,实现集团与项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可探索开通“职工心声直通车”,建立“诉求收集—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让项目工地上的农民工、一线技术员能直接反映诉求,相关部门限时回应。这种“扁平化”的协同方式,既能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又能让职工真切感受到“协同服务”的温度。
借助场景化活动,让协同“接地气”。针对建筑项目分散、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推行“流动政工站”模式,将主题党日、政策宣讲、心理疏导等服务送到施工一线。在农民工集中的项目,用“拉家常”“编快板”等通俗方式解读党的政策;在重大节点攻坚中,组织参建各方开展“联合劳动竞赛”,让协同在具体场景中落地。当政工工作从“会议室”走进“施工现场”,协同就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行动”。
借助激励机制,让协同“有奔头”。将协同成效纳入党建考核、干部评价体系,设立“协同先锋岗”“联合攻坚奖”,对在跨部门协作、项目共建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建立“协同案例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让“做得好的有奖励、有经验的有平台”。通过正向激励,持续强化“协同有功、协作光荣”导向,推动形成“人人愿协同、事事能协同”的良好生态。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协同效能,本质上是党的组织优势与企业管理效能的有机融合。从以机制重构打破壁垒,到以文化铸魂凝聚共识,再到以载体创新强化落地实践,三个维度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提升协同效能的“方法论”。唯有坚持系统思维,在协同中释放政工工作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凝聚力、群众组织力,才能让政工工作真正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作者单位:湖南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责编:李焱婕
一审:杨兴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