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茜茜 陆薇 湘伴 2025-08-01 17:40:40
机器人读博士
会是学生的“新同桌”
还是“新对手”
最近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机器人“学霸01”
被录取为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全日制)专业
2025级新生
成为全国首位以“博士”身份
入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消息一出,网友炸锅
“不会塌房的演员来了”
“它的论文要查AI率吗”
“会不会卷死自己的同学”
上戏选择招收AI博士生
绝非行为艺术
去年年初
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
就有两名虚拟学生入学
在清华大学构建的SimClass项目中
AI 扮演的“同学”
已经在虚拟教室大显身手
但问题来了
当AI从工具变成同学
甚至开始包揽所有的创意工作
人类的价值又在哪里
这其实指向的是更深刻的命题
也就是AI的身份转变
对传统教育范式的颠覆
一方面
艺术教育的核心矛盾在凸显
AI同学能瞬间完成文献综述
精准分析戏剧结构
甚至预测观众情绪曲线
却难以理解《哈姆雷特》中
“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
另一方面
教育公平性问题也随之浮现
当AI同学可以不眠不休地学习
瞬间掌握跨学科知识时
人类学生该如何自处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评价体系的革新
当AI能够轻松生成
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时
我们是否应该
调整“学术能力”的定义
古希腊哲学家曾提出过一个经典悖论
当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被替换
它还是原来的船吗
当教室里坐满AI同学
当知识获取变得像呼吸空气般容易
教育的本质或许要回归到更质朴的层面
比如
培养学生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守护那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动
珍惜那些
无法被量化的情感瞬间和人性温度
教育这艘大船
正在驶向智能化时代
但它的航向标依然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你的专业来了AI同学
你希望它当学术外挂、情感树洞
还是其他什么呢?
(曹茜茜 陆薇)
责编:陆薇
一审:曹茜茜
二审:邓晶琎
三审:唐婷
来源:湘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