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8-03 00:43:09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熊佳丽)2004年出生的刘垒,是土生土长的溆浦人,从小对摄影有着天然的热爱。师范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站在讲台上时,总希望用知识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举起相机时,又偏爱捕捉课本之外的生动——晨光里孩子专注的侧脸、操场边突然飞起的群鸟、黑板上未擦尽的板书在夕阳下的斑驳光影。
开一扇光影世界的窗
在溆浦县中都乡学校初执教鞭时,刘垒发现,山里的孩子对身边的美格外迟钝。“他们低头走路的样子,像把自己藏在壳里。” 他尝试过带孩子们写生、观察自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今年一月,他偶然关注到Seeker发起的 “带上她的眼睛” 公益活动——将摄影与乡村教育融合,让农村孩子用镜头发现美。“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吗?” 刘垒当即联系活动团队,很快得到20多位摄影爱好者的响应。他们寄来旧手机、旧相机,还有手写的信:“这是我的第一台相机,记录过清晨的阳光,希望它帮你拍下想留住的瞬间。” 这些带着温度的器材与字迹,成了孩子们叩开光影世界的钥匙。
寻一双捕捉美好的眼
新学期伊始,摄影课正式开课。起初,孩子们对 “摄影” 的概念模糊,直到第一次走出校门,在油菜花田里撒欢儿。当多数孩子对着花海正面拍摄时,一个男孩突然趴在地上俯拍——这个独特视角被刘垒当众表扬后,更多新奇想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人仰拍流云掠过山尖,有人聚焦露珠在草叶上滚动,有人蹲在操场边等群鸟起飞的瞬间。
刘垒从不干涉孩子们的创作,“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才能拍出最有灵气的画面”。在他的引导下,镜头成了孩子们的 “第三只眼”:他们拍校园里追逐的身影,拍家中奶奶缝补的手掌,拍村口老槐树的枝丫在夕阳下拉长的影子。有个小女孩曾怯生生地请求:“老师,能让我把相机带回家吗?我想给奶奶和弟弟拍张合照。” 当照片洗出来,老人布满皱纹的笑与孩子的纯真的笑定格在同一帧,成了刘垒眼中 “最动人的作品”。
每周一返校,孩子们总会举着相机围过来,叽叽喳喳分享周末的发现:“老师你看,我家后山的云会变形状!”“这是妈妈寄来的饼干,我拍下来想她的时候就看。” 他们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
燃一束教育传递的光
一学期的摄影课结束后,孩子们的小纸条堆满了刘垒的办公桌:“上摄影课比过年还开心,我拍的照片被表扬时,全班都为我鼓掌”“刘老师,你就像会变魔术,让我们看见草也会笑”“我想把照片寄给在外打工的爸爸,让他知道家里的云很好看”。这些稚嫩的文字,藏着孩子们被点燃的热爱。
刘垒将每个孩子最满意的作品打印出来,在全校举办展览。《晓雾》里的山尖如仙境,《你瞅啥?》中猫狗相偎的模样憨态可掬,《向阳而生》里的油菜花田像铺了金毯……当全校师生驻足观看时,他知道,摄影的种子已在更多孩子心里发芽。
如今,Seeker团队仍在继续公益事业,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通过书信与孩子们交流。刘垒说:“这些快门声里,有山外的牵挂,有孩子们的欢喜,更有让平凡瞬间发光的力量。” 在他看来,教育或许不必轰轰烈烈,有时只是教会孩子抬头,看见光,然后成为光——就像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终将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