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1 10:46:20
编者按: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湘水余波,大江东去,从湘江到黄浦江,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来到上海扎根长三角。他们曾经折断过翅膀,也曾心碎失去过梦想;但他们坚定、奋斗,终于自由飞翔在这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成为新时代向上生长的美好力量!
记录美好新时代,唱响湖湘好声音。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湘沪频道特推出“湘遇上海”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报道从“创业”“品牌”“人文”“交流”四个维度,聚焦华东地区的湘籍人士及湘籍企业,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奋斗,分享他们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美好故事。
海阔天空,湘遇美好。期待您的参与、分享和支持(联系电话18670753183,邮箱947714568@qq.com)。
【湘遇人物】从湖南隆回的青山绿水间,走出来一位用音乐改变命运的追梦人—杨杨。这个普通农家的孩子,用二十年的执着与坚持,谱写了一曲从田间地头到音乐殿堂的动人乐章。1987年,杨杨出生在湖南隆回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务农为生,家境并不宽裕,但音乐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的童年。从小学到大学,他的音乐才华逐渐显现——学校的歌唱比赛几乎被他包揽第一,文娱委员的职位更是非他莫属。高考时,他报考沈阳音乐学院,专业成绩全国第一,却因英语几分之差落选,最终被邵阳学院音乐学专业录取。然而,这次挫折并未击垮他,反而成为他创业的起点。
200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音乐高考培训班。
2017年,杨杨在长沙创立了“咕哈音乐”,第一家门店的诞生,标志着他正式进军成人音乐教育领域。短短几年,他的音乐教育品牌迅速扩张,2021年上海首店开业,目前已在湖南、上海两地拥有8家分店、7000多名学员和百余位教师团队,成为国内成人音乐教育的佼佼者。“让更多人能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让音乐回归本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杨杨正成为这样一位音乐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静
天赋与坚持:农家少年的音乐梦
采访这天,我和杨杨约在咕哈音乐上海首店—上海五角场店见面,歌声和琴声不停从教室飘出,此起彼伏。下午三点,杨杨拎着旅行箱急匆匆走进来了,晚点他还要赶火车回长沙,现在每个月上海、长沙两地跑。“我从小就喜欢唱歌,田间地头、学校舞台,哪里都是我的练声场。”杨杨回忆道。当年高考虽以专业全国第一的傲人成绩报考沈阳音乐学院,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仅因英语几分之差,他与梦想学府失之交臂。“那段时间很失落,但音乐梦还在,我不能放弃。”最终,他选择接受现实,进入邵阳学院音乐学专业。这个看似妥协的决定,现在来看实则是智者之举——他明白,真正的音乐不在名校的围墙内,而在执着者的心中。
图片:杨杨给学员上课
艺术学习不单单是天赋,更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作为农家子弟,父母起初不同意杨杨学艺术,可拗不过儿子的坚持,只能支持他的选择,并向亲朋好友借钱资助他的学业。学艺路上不论多么艰苦,他从未想过放弃,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他的专业能力如此出色,以至于高中艺校的学弟学妹们听说他要留在邵阳,竟欣喜不已——他们带着学费主动上门求教。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中,2005年杨杨的第一家音乐高考培训班诞生了。
从最初不到10名学生,到2009年已达800多名学员,并已长沙、娄底、邵阳等地开设7家直营校区,杨杨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2008年,还在读大三的他就已成为音乐高考专业评委。这样的成就源于他对音乐教育的独特理解: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专业指导与心灵启迪的结合。他常说:"好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唱,更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唱。"
转型思考:音乐教育的价值回归
然而,当事业如日中天时,杨杨却开始了深刻的行业反思。他敏锐地发现音乐高考培训的两大困境: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题,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另一方面是地域限制导致的教学标准化困难,制约了机构的全国化发展。更令他忧心的是,他看到音乐教育正在异化——无数家长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考级考场,音乐被简化为升学加分的工具。
"音乐难道只是考学的跳板吗?"这个追问成为杨杨转型的起点。他开始重新思考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语言,是生命情感的直抒,而不应沦为功利主义的牺牲品。这种思考促使他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从应试导向转向素质培养,从技巧训练转向心灵的对话。他认为,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音乐不应被束缚在"有用"的框架里,而应回归其本质——成为滋养灵魂、唤醒生命的力量,它的价值在于提升生活品质、滋养精神世界,而非功利化的应试工具。
二次创业:咕哈音乐与成人音乐教育的探索
"音乐应是陪伴一生的朋友。"杨杨说,"创业不是跟风,而是找到那些真正改变人生活的价值。"2017年,这位怀揣音乐梦想的创业者毅然退出原有公司,创立"咕哈音乐",专注于成人音乐教育领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音乐常被视为一种娱乐消遣,或是少部分人的专业追求。他看到了一个被忽视的市场缺口:成年人也需要音乐滋养心灵,音乐应当像健身、咖啡和阅读一样,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陪伴。
杨杨的创业眼光常被很多人称赞为"看得远",这背后是他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喜欢读书,善于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正是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让他在创业路上能够做出精准判断。2017年,咕哈音乐的第一家成人音乐培训店在长沙开业。有趣的是,转型初期杨杨本想从上海开始,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长沙作为起点。"心里有谱一点",他这样解释。因为成年人音乐培训这个全新的品类需要时间培育市场、搭建模型、测验产品、梳理架构。宁慢勿乱,慢慢开,脚踏实地干。
创业初期的艰辛超出想象。团队成员甚至需要在寒冬的地铁口发传单拉学员。这种"笨功夫"一做就是两年多,但正是这段时间的积累,让团队走通了所有模式,搭建好了体系,学员市场认可度也逐渐建立起来。到2019年,学员人数已突破1000人。2020年疫情冲击线下教育,许多机构倒闭,咕哈音乐却逆势增长,在长沙新增4家门店。这不仅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更证明了杨杨"稳比快更重要"的经营理念。他常常对团队说:"我们不是在卖课程,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使命感成为了咕哈音乐最核心的企业文化。
图片:复旦EMBA毕业照
上海开店一直是杨杨的梦想。2021年,他作出人生重要决定: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他想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上海——读书。他认真备考半年,成功考取复旦EMBA课程。在上海期间,他上课之余不断探索城市,看风景、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咕哈音乐上海首店在五角场开业,标志着品牌正式迈向全国连锁。目前,咕哈音乐已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扎根,陆续在徐家汇、陆家嘴等地开设第二家、第三家门店。从全国来看,咕哈音乐在学员数量和教师团队规模上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湖南、上海两地已拥有7000多名学员和百余位教师团队。
团队微信签名:慢一点,快很多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挂在老家铁匠铺墙上的话,成了咕哈音乐最硬的办学标准。“单从招聘来看,我们苛刻到每月从数百份简历中只录用1-2名教师,必须是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有同行笑称我们招聘比考公务员还难。”更关键的是,咕哈创造了"员工合伙人"模式:每位老师不仅是雇员,更是校区的股东。疫情期间,当同行裁员减薪时,咕哈保证照常发放工资社保——这不是慈善,而是明白"五险一金"四个字对年轻人意味着怎样的安全感。有保障、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够有归属感,有凝聚力。特别是咕哈这种分散式的经营模式,单单通过制度或者通过眼睛去盯的管理不可能很合适,只能是去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所以基本上每个校区都能够做到很好的自行运转。
图片:咕哈音乐团队照
“《像绅士淑女一样的服务》这本书被我们‘读’出了新高度:老师朋友圈的错别字要罚款,学员匿名问卷直接决定薪资,甚至对学员的称呼都要列入KPI考核。"这种近乎迂腐的坚持,反而让咕哈形成了独特的磁场。每个月学员都会开10个人一组的理论小组课,定期音乐茶会、KTV实战训练、合唱班,学员在这里不仅仅是学习音乐,还有各种活动,增加学员之间的交流,所以咕哈也被学员戏称为让人上瘾的音乐培训机构。
图片:咕哈音乐会员活动现场
“专注聚焦、细心极致、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十六个字是咕哈音乐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坚守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中尤为珍贵。"慢一点,快很多"——所有管理层的微信签名都挂着这六个字。我的那辆开了十多年的国产车,成了这个理念最好的注脚。当EMBA同学分享投资失败案例时,我坦言自己从未经历,不是运气好,而是像老农种地般遵循着"晴天备伞"的生存智慧。不炒股、不借贷、不盲目扩张,这些被笑作"土包子"的守则,却让我们在教培行业震荡期依然保持着30%的年增长。
图片:6月22日千人活动现场
这里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6月22日,在长沙庆祝建党104周年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千人大合唱的公益快闪活动拍摄现场,恰逢下大雨,1000多人站队想着等雨停了就开始拍,但雨一直下不停,结果大家说不管了,伞一收,天气立马放晴,晴空万里,真的好梦幻,天都被感动到了。创业以来,杨杨就坚持做公益。坚持去社区义务辅导音乐爱好者,他也经常为省直机关单位职工做音乐专题讲座,不取分文。“做公益让我更理解艺术的价值,也让我在商业世界里保持清醒。"杨杨坦言。这种良性循环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可能——用商业成功反哺艺术普及,再用艺术情怀升华商业价值。
未来愿景:让音乐回归生活本质
在湖南乡村长大的杨杨,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艺考培训到成人音乐教育,他的创业历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音乐教育行业的深刻变迁。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以"向善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长期主义"的座右铭诠释着他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他坚信:"音乐不应局限于考级、比赛,而应成为普通人表达情感、提升幸福感的工具"。这种理念的转变,正是让音乐回归生活本质的关键所在。杨杨的教育实践,正是要打破这种异化,让音乐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杨杨的愿景是打造一个全球性的音乐教育机构,让更多人能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再只是一个创业者,更成为了一位音乐教育理念的传播者,用实践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变革。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胡泽汇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