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千笔楼” 2025-08-01 10:28:32
“三招搞定糖尿病”“来预约针灸,可根治白内障”“点击直播间链接,领取定制中药”……某些社交平台上,一些所谓的“网红医生”,有的打着科普的幌子吓唬病人、推销“神药”;有的打着祖传的旗号,自称包治百病、无所不能;有的号称专家权威,擦边色情、收割流量……
这些“网红医生”,以治病救人之名,行流量变现之实,坑害患者、玷污医卫行业声誉、败坏网络生态环境,需要下猛药治治他们的流量沉疴。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名自称“某医院内镜中心主任”的网络博主,把很多人常见的胃胀、反酸症状说成是“很危险”,马上就有性命之忧。
另一名博主在直播间推销一款治疗失眠的“神药”,宣称“医院不让说,今天我破例公开”,药效好得“白天不要吃,怕你睡不醒”。
记者根据名称搜索,发现其所谓治疗失眠的“神药”,不过是一种保健品。而且这名“神医”在直播间售卖的价格,比网络药店高出不少。

另一名网络博主自称“疼痛科专家”,平台认证里头衔一大串。当记者点击进入其“线上问诊”页面,几句话之后就开始劝导记者掏钱买药。
这些活跃的“网红医生”,自称“专业医生”或“祖传中医”,说自己治愈过多少“疑难杂症”,既不用望闻问切,也不用仪器检查,就断言患了什么病,向网民售卖各种“神药”。
个别“网红医生”账号还以所谓科普的名义,大讲“男科”“妇产科”“泌尿科”“肛肠科”,擦边软色情,收割流量,污染网络风气。
这些“网红医生”,有些是注册的真医生,有些只是在医院上班的护士或技师,更多的则是冒牌货、假医生。但在网络平台上,这些人身上穿着白大褂,嘴里飙着医学名词,是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医生,普通网民难以分辨。
互联网诊疗活动,国家严格实行准入管理。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只有具有相关资质并获主管部门审核的医疗机构,才可以开展互联网诊疗。具有行医资格的医师,需要所执业注册的机构同意,才能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对照这些规定,不少所谓的“网红医生”的行为,明显涉嫌违法违规。
对于具有行医资格的“网红医生”来说,很多人将科普与问诊、治疗混为一谈,名义上是在科普,实际上是在问诊和治疗,甚至在直播中夸大其辞向网友推销药物或保健品,已经涉嫌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只是护士、技师的“网红医生”来说,由于并不具有网络问诊、治疗资格,在网上开展实质性的诊疗活动,不仅涉嫌违反互联网诊疗活动有关规定,还明显超出专业职能范围,有滑向“非法行医”的危险。
对于冒牌的“网红医生”来说,打着科普或养生的旗号,蹭医生的流量带货牟利,则涉嫌坑蒙拐骗,给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不论是“真医生”的违规互联网诊疗行为,还是“假医生”的招摇撞骗、伪科普直播,都离不开利益驱使,让原本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变成坑害群众的流量密码。
整治“网红医生”流量沉疴,是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维护行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更是守护广大医护人员名誉形象、呵护亿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
国家卫健委近来表态,一些“网红医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明确科普与问诊有别,持续开展整治管理。引导网络医生强化自律,严格规范个人网络行为,不能借科普的名义问诊,也不能为了利益夸大患者病情,更不能借医生的名头高价带货。

相关社交平台不能奉行“流量至上”。要完善医疗健康类账号的身份审核,别让“平台认证”走过场,沦为行骗者的道具“招牌”;进一步优化算法,强化内容审核,坚决封堵假冒医生变相发布违规内容,决不为坑人牟利的视频传播提供便利。
市场、网络等行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协同,对医学相关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加强监督,严查借科普之名行互联网诊疗之实,坚决刹住借医生名义坑害群众利益的“网红医生”乱象。
顺应网友对生活质量和健康医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大权威网络医疗科普建设力度。只有让真科普、真诊疗的“苗”更加健壮,“网红医生”乱象的“草”才会枯萎消失。
责编:颜青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新华社“千笔楼”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