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地名故事⑮|杨市镇:千年古镇 湘军故里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1 10:15:29

【卷首语】

“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承载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

那些熟悉的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将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守望地名里的家园情思,让娄底地名生生不息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娄底地名故事”专栏,将和您一起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留住地名“乡愁记忆”。

【地名由来】

杨市古称连道、杨家滩、集祥,这里与有四十八面龙山、“湘中第一峰”之称的岳坪峰相距不过5公里

汉高祖五年(前202),在湘中地区建制连道县,隶属长沙国,县治设于今杨市镇境内,因故城靠近龙山,又称“龙城”。连道县有600多年建制历史,至南朝初年并入湘乡县,属湘乡管辖。后来,有杨姓大族卜居滩头,始称杨家滩,民国初年,湘乡县行政区划改制,将集祥乡改为杨家滩第十区,1961年社队体制调整后为杨家滩区,1995年撤区并乡,由杨家滩镇、太和乡、快溪乡合并成为现杨市镇。

(杨市镇全景)

【胜梅桥】

清康熙年间,州同姚春芷在涟水(今孙水)河古城段捐修胜梅桥,几经艰难终于建成桥面长39米、宽6.7米、高10米的三跨石拱桥,成为现存境内孙水河正道上唯一的石拱桥。

古城排水系统自成体系,至今还在使用。当地老人说,几百年过去了,孙水河路老街的排水系统虽然历经风雨、洪水,但从未听说街道有过积水。

“眼前古老的胜梅桥,走过你走过我,相遇相识不再相逢,归途也终会重合独自站在胜梅桥,看生活在闲聊……”田震演唱、杨海潮词曲的《胜梅桥》歌曲广为传唱

(胜梅桥)

【龙舟竞渡】

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繁荣的商贸物流,孕育了杨市镇丰富的民间生活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杨市境内宽阔孙水河河面上,每年端午节都有龙舟竞渡活动。当地以此为盛大节日,每个姓氏出一个龙舟队,民间自发组织,精心准备,誓夺头魁。

每当比赛之时,石拱桥上、两边河道街面,观看者人山人海,此种盛景乾隆三年1378年)史书即有记载。当今,这里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赛,既保存古朴传统龙舟文化,又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采。

(龙舟赛)

正月初一到十五,耍狮子舞龙灯抬故事,也是非常盛行的,人们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除了划龙舟、舞龙灯外,杨市镇还保留着打铁榨油制秤造伞做蓑衣等传统手艺。

【湘军故里】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奉旨帮办湖南团练,由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训练而成的杨家滩湘勇团练组成湘中营、湘右营,成为湘军第一支队伍开赴战场,陆续加入湘军部队的杨家滩勇士数以万计,桥头李家军、杨市刘家军、快溪毛家军、甘溪萧家军等成为肃湖南、复武汉、援江西、攻九江、战安庆、克金陵,转战川、陕、云、贵的劲旅,杨家滩一跃而全国闻名,列《清史稿》人物列传的杨家滩湘军将领11人,清同治《湘乡县志》记载的杨家滩湘军将领25人,杨家滩一时有“千将云集,湘军故里”之谓。

个人及家族命运的改变,加上杨家滩后来还是湘军重要后勤基地,一段时间这里大兴土木,重院式砖瓦结构大宅院落拔地而起,设计精巧,雕梁画栋,高扬大气。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残破的梁柱屏风上找到完整的中国联通徽标“中国结”的雕刻图案,可见当年杨市何等威风。

据统计,杨家滩境内湘军将领宅院,加上其他大户、族屋等,计有堂屋148幢,屋场136片,小苑38个,湘军名将故居群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至今部分或大部保护完好的大型堂屋有彭氏宗祠、老刘家、德厚堂、光远堂、存厚堂、师善堂、云桂堂、余庆堂、静养堂、宝让堂等,大都还有后人或其他居民住在老宅。

(云桂堂)

(存厚堂)

【商贸繁荣】

民间俗云,“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把杨市镇的商业繁荣同南岳衡山的香火旺盛相媲美。

抗日战争时期,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长沙文艺中学、长沙建国中学等外地学校为避战乱迁入杨市镇,著名教育家曹典球、钱基博、钱钟书等曾在这里执教或逗留,还留下了在湘军故居师善堂前的珍贵合影。一时间,杨市镇人口骤增,商业鼎盛,时人称为“小南京”,火铺里湘军水火席、扣肉、旗帜肉等地方饮食品种深受欢迎。

娄底市民政局 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