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1 10:06:29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晖
“我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了。”当这句话从曾经活泼开朗的人嘴里说出时,可能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抑郁症发出的信号。如今,抑郁症已从“小众名词”变成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3.22亿人患抑郁症,我国发病率达7%,相当于每14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扰。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而张国荣、乔任梁等公众人物因抑郁症离世的新闻,更让这个疾病一次次刺痛大众神经。
遗憾的是,即便“知名度”飙升,仍有很多人将抑郁症误解为“矫情”“抗压能力差”,忽视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事实上,只要早期发现、科学干预,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能逐步康复。了解它的信号、学会预防,远比被动应对更重要。
这些“异常”持续2周?警惕抑郁症上门
抑郁症不是“一时想不开”,而是一种有明确症状标准的精神障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指出,若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高度警惕:
1. 情绪的“灰色滤镜”:快乐感消失
- 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曾经痴迷的爱好、热衷的社交甚至家人的陪伴,都变得索然无味。有患者描述:“看着孩子的笑脸,心里知道该高兴,却像隔着一层玻璃,毫无感觉。”
- 情绪持续低落:每天被空虚、沮丧、绝望包裹,早晨醒来时尤为严重,仿佛“胸口压着石头”,部分人会出现莫名的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
- 莫名哭泣:看电视、听音乐甚至发呆时,会突然泪流满面,自己也说不清原因。
2. 行为的“减速带”:行动力丧失
- 社交退缩:拒绝聚会、不愿出门,甚至害怕接电话、回消息,只想独自待在封闭空间里。
- 生活慵懒:起床、刷牙、吃饭等日常小事都变得困难,有人能在床上躺一整天,连翻身都觉得费力。
- 自我伤害倾向:反复出现“活着没意思”的想法,甚至计划自杀,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即干预。
3. 身体的“警报器”:隐性不适频发
- 睡眠障碍:70%的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躺1-2小时仍睡不着)、早醒(凌晨3-4点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或相反——每天睡10小时以上仍觉得疲惫。
- 躯体疼痛:无明确原因的头痛、背痛、胃肠不适,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问题,服用止痛药也无效。
- 生理机能下降:食欲骤降(体重1个月内减少5%以上)或暴食,性欲减退,女性可能出现闭经,男性可能有阳痿。
4. 思维的“迷雾”:认知能力下降
- 注意力涣散:无法集中精神工作、看书,甚至看电视都记不住剧情,简单的计算也会出错。
- 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没用”“是负担”,过分放大缺点,比如“我连饭都做不好,活着就是浪费”。
- 决策困难:哪怕是“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这样的小事,也会纠结很久,最终选择逃避。
心理体检:给情绪做个“CT扫描”
就像定期查血压能发现高血压隐患,心理体检也能帮我们早期识别抑郁倾向。目前,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
- 抑郁自评量表(SDS):20道题,通过“最近一周是否经常感到沮丧”“对性生活是否失去兴趣”等问题,快速筛查抑郁程度,总分超过53分需进一步检查。
-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抑郁、焦虑、躯体化等9个维度,能更全面地评估心理状态,适合体检时作为常规项目添加。
- 医生访谈评估:专业医生会通过面对面交流,判断症状是否由抑郁症引起,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脑肿瘤等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
建议以下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理体检:
- 青少年(学业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
- 孕产妇(激素变化+角色转变易引发情绪问题,产后抑郁发生率约15%);
- 老年人(独居、慢性疾病、亲友离世等因素叠加,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
- 高压职业人群(医护、IT、媒体从业者等);
-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遗传风险比普通人高3-4倍)。
预防抑郁症:给心灵建一道“防护墙”
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多因素相关,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降低风险。
1. 用“规律生活”稳住情绪节律
- 睡好“心理觉”:长期熬夜会打乱神经内分泌节奏,增加抑郁风险。建议固定作息,即使周末也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若躺下30分钟仍睡不着,可起身做些单调的事(如叠衣服),避免在床上玩手机。
- 吃对“快乐餐”:缺乏Omega-3脂肪酸(深海鱼、核桃)、维生素B12(鸡蛋、牛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增加情绪低落风险。每天吃一把坚果、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能为大脑提供“快乐营养”。
- 动出“多巴胺”: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游泳、瑜伽等中等强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改善情绪。研究显示,坚持运动的人,抑郁发生率比久坐者低40%。
2. 给心灵“减压阀”:学会与自己和解
- 设定“合理目标”:很多人抑郁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比如职场人非要“30岁前当总监”,家长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一旦达不到就陷入自我否定。不如把目标拆解为“跳一跳够得着”的小步骤,比如“这个月完成3个项目”“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 拒绝“灾难化思维”:遇到挫折时,别总想“完蛋了,一切都毁了”。试着问自己:“5年后再看这件事,还重要吗?”“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这种“认知重构”能帮我们客观看待问题。
- 允许“暂时躺平”:疲惫时不必强迫自己“正能量”,偶尔发呆、看剧甚至大哭一场,都是正常的情绪释放。就像弹簧,过度紧绷只会断裂,适当放松才能恢复弹性。
3. 织密“社会支持网”:孤独是抑郁的温床
- 每周“见活人”:研究发现,长期独居者抑郁风险是社交活跃者的2.5倍。哪怕每周和朋友喝一次茶、跟家人视频10分钟,也能减少孤独感。
- 学会“求助”:遇到困难时别硬扛,向家人说“我现在很难受,需要你陪我一会儿”,向朋友讲“这件事我搞不定,能帮我出出主意吗”,真正的关系不会因求助而疏远。
- 参与“微小联结”:帮邻居取个快递、给同事带杯咖啡、在社区做志愿者,这些微小的善意互动能让人感受到“被需要”,而“价值感”是对抗抑郁的重要力量。
抑郁症就像心灵的“感冒”,有时来得猝不及防,但绝非不治之症。它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隐瞒和偏见。当我们学会识别信号、主动预防、勇敢求助,就已经迈出了战胜它的第一步。记住,每个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包括你自己。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全科医学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