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育龄女性的“常见良性肿瘤”,这些知识要知道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1 10:04:37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在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中,子宫肌瘤堪称“常客”。数据显示,全球育龄女性中其患病率达20%-40%,35-50岁女性更是超过50%,我国每年因此就诊的患者超300万人次。虽为良性,但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了解它的特性、症状与应对方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

子宫肌瘤是什么?并非“恶性威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它的大小差异悬殊:小的仅米粒般(直径<1cm),大的可达足球大小(直径>20cm)。

按生长位置,主要分为三类:

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表面生长,占比约20%

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最常见,占60%-70%

黏膜下肌瘤:向子宫腔内生长,占10%-15%,但最易引发症状

其发生与女性激素密切相关: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浓度远高于正常子宫肌组织,这也是育龄女性高发、绝经后肌瘤多萎缩的核心原因。

身体发出的“信号”:哪些症状要警惕?

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但肌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这些表现:

月经异常:最常见症状,黏膜下肌瘤尤为明显。表现为经量增多(>80ml)、经期延长(>7天),或非经期出血。长期失血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我国约30%的肌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贫血。

腹部包块:当肌瘤超过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时,可从腹部摸到硬包块。约15%的患者因自行摸到包块就诊。

压迫症状:过大的肌瘤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向前压膀胱导致尿频(约10%患者出现),向后压直肠引发便秘(发生率约8%)。

疼痛与不适:约25%的患者有下腹部坠胀、腰酸背痛,肌瘤红色变性时可能出现急性腹痛。

生育影响:黏膜下肌瘤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肌壁间肌瘤过大可能导致宫腔变形,增加不孕(发生率10%-20%)、流产(风险较正常女性高2-3倍)或早产风险。

科学诊断:从筛查到确诊的方法

子宫肌瘤的诊断并不复杂,常用检查包括:

妇科超声:首选检查,准确率超90%,可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和数量,无创伤、费用低。

宫腔镜检查:对黏膜下肌瘤诊断最精准,还可同时治疗。

磁共振(MRI):能清晰显示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准确率近100%,多用于复杂病例评估。

我国《子宫肌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建议:育龄女性每1-2年做一次妇科超声检查,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2-3倍)更需注意。

治疗方案:并非所有肌瘤都要“一刀切”

治疗需结合年龄、症状、肌瘤大小、生育需求等综合决定:

观察等待:无症状的小肌瘤(直径<5cm),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可每3-6个月复查。研究显示,约60%的这类肌瘤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

药物治疗:适合症状较轻、近绝经或不宜手术者。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可使肌瘤缩小30%-50%,但停药后易复发。

手术治疗:当肌瘤引发明显症状、生长过快或怀疑恶变时需考虑,主要方式包括:

- 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适合有生育需求者,术后5年内复发率20%-30%。

-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者,可彻底解决问题。

- 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肌瘤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

4. 其他治疗:如聚焦超声消融术,通过高能超声聚焦破坏肌瘤组织,我国已累计治疗超10万例,有效率达85%以上。

日常预防与管理:降低风险的实用建议

目前虽无特效预防方法,但这些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或减缓肌瘤生长: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每周吃3次以上红肉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25%;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可能有保护作用。

控制体重:肥胖女性(BMI≥28)患病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30%-50%,规律运动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

避免滥用激素: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刺激肌瘤生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子宫肌瘤虽常见,但只要早发现、科学管理,就能有效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定期体检、关注身体信号,是应对它的最佳方式。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