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坐视直播间白大褂成带货马甲

  川观新闻   2025-08-01 08:44:40

如今,那些看似寻常的医疗科普短视频里,其实藏着不少假象:骨科医生卖止咳药,精神科大夫推胃药,更有“网红医生”借科普之名带货荐药……近日,国家卫健委明确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直指这类将健康科普变成牟利工具的行为,可谓正当其时。对这些把白大褂当带货马甲的“网红医生”,必须严查严管,还医疗科普一片净土。

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丛生,暴露出的是系统性失范。从跨科室荐药的荒唐,到MCN机构批量生产的套路视频,再到平台审核的形同虚设,这条灰色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蚕食医疗公信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大褂”专挑非处方中成药下手,既规避了处方药的严格监管,又利用了民众对中药的传统信任。他们的话术更是精心设计:“医生才知的真相”“医院不让说的破例公开”,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焦虑,把严肃的医疗建议变成了街头叫卖。

乱象背后是多方共谋的利益链条。MCN机构将医生账号当作摇钱树,从脚本编写到评论区控评,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部分医生甘当提线木偶,为利益出卖专业操守;平台在流量诱惑下审核放水,变相成为帮凶。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行为往往打着“健康科普”的幌子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超范围执业更涉嫌违规。当专业权威被明码标价,民众的健康权益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整治乱象需要重拳出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首先要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建立“执业范围核验+内容匹配审查+商业标识标注”的多重过滤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连坐式”处罚。其次要完善法律执行,对超范围执业、变相药品广告等行为明确罚则,提高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医德红线,将网络行为纳入医师执业考评,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

健康科普的本意是惠及大众,而非成为牟利工具。白大褂象征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不是可以随意穿戴的带货戏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真实、可靠的科普内容。监管部门、平台机构、医疗从业者都应当牢记:医疗无小事,健康关生死。唯有各方守土有责,才能让白大褂重新赢得公众信任,让健康科普真正造福社会。

责编:颜青

一审:詹娉俏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川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