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心 湖南日报 2025-07-31 21:42:37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李佳钰 张煜雯
2023年9月,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自1703班学生李方时在读研途中做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决定——休学创业。这位年轻的创客以“双轨并行”的姿态深耕创新赛道,一手主导研发的“排水管网智慧检测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复杂工况小口径管道检测技术的空白,为城市地下迷宫装上“透视眼”;另一手联合创办Magosmaster团队,首创全球首款以魔术为题材的智能情感陪伴机器人品类,成功斩获深圳科创学院50万元种子轮投资。
对于李方时来说,当校园中的知识种子渴望在现实的沃土中扎根时,就必须勇于打破常规路径。“去探索那些未曾涉足的领域,趁着年轻大胆尝试,甚至可能是职场中永远无法体验的经历。”
兴趣为引:从童年热爱迈向创业征途
李方时与机器人的缘分始于幼年的四驱车赛道。“从小爱摆弄模型”,他回忆道。家庭营造的自由探索空间,让他在同龄人尚不识“大疆”品牌时,12岁便拥有了自己的航模,调参、芯片、单片机等知识悄然生根。“童年的热爱是能力培养最好的老师”他坦言。
这份对机器人的执着,在学业生涯中不断升温。本科期间,李方时一头扎进各类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从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到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湖南省赛二等奖,再到中国机器人大赛、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赛、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三项国家级一等奖,一张张奖状背后,是他对“动手”实践的极致诠释。
而将这份热爱推向市场的,是一次偶然的契机。西安交通大学读研期间,院长与辅导员一句“要不要试试深圳科创学院冬令营”的提议,让他心中“体验创业”的念头瞬间萌发。“我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把多年的动手热情转化为真实生产力的跳板。”2023年2月,冬令营不仅成为他技术落地的起点,更让他结识了如今的香港合伙人,创业的轮廓逐渐清晰。
然而,“休学创业”的决定注定伴随着风浪。导师忧虑科研断层,家人担心履历留下“空白”,更现实的是,学生身份在谈判桌上的天然弱势,让资金对接、场地落实、供应链搭建都步履维艰。面对重重关隘,李方时选择“躬身入局”:“先体验,再评估,再全力投入!”这份对机遇的敏锐捕捉与敢为人先的决断,支撑他闯过了创业初期的激流险滩。
“组合式创新”:于需求交织处开辟新途
李方时的双轨创业版图,深刻践行着“组合式创新”理念——将现有要素创造性重组,于痛点交织处开辟新途。两个项目的诞生,皆源于他对一线痛点的捕捉,并将不同需求巧妙“焊接”。
城市地下管网检测项目的启动,源自合伙人导师反馈的行业痛点:人工检测地下密闭空间常遭遇剧毒气体,每年都有伤亡案例,现有机器人笨重、不会拐弯,检测效率低,每个检修口都要上下“折腾”。李方时跳出实验室,下沉到工人中,“路上碰到管网师傅就聊聊天,让他们打开话匣子”,他深知一线需求是创新的最佳导航仪。尽管缺乏工程经验,团队仍“从网上找资料,跟工程师请教”,通过无数次实地测试,整合问题,摸索出可靠方案。“本质上,就是把杂七杂八的信息凑起来,不断试错,慢慢找解法。”他总结道。
全球首创的情感陪伴魔术机器人构想,源于一次香港商会交流的“奇遇”。一位魔术师会员希望将魔术融入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跨学科教育,注重培养综合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这触动了李方时团队的机器人技术基因。深入调研后,他们洞察到深层需求:“现在小朋友比较孤独,家长陪伴少,也不太愿讲心里话。单纯魔术教学不是最优解,但‘以魔术为载体的情感陪伴机器人’全球尚属空白。”从教育提议到情感陪伴,团队巧妙拆解、重组需求,“焊”出全新构想。
“当发现有些人群需要ABC功能,而现在的产品只有AB或BC功能,那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做个新产品,就能满足需求,创造机会!”这是李方时眼中创新的核心逻辑。
目前双轨项目进展各异。魔术机器人正加速产品化,计划“今年完成研发,明年上半年跑通量产流程”。排水管网检测设备则面临更大挑战:“特种设备研发耗资,已投入200万,还有1000万资金缺口。”团队策略清晰:“先稳扎稳打做好基本功——防水、可靠性、降低维保成本。”同时,开发通用型设备满足不同场景,赚取现金流养活团队,并持续优化核心技术。
“我们研发的不是高精尖大国重器,而是做‘组合式创新’。”李方时精准定位团队优势,以灵敏的市场洞察力,于需求交织处“拼”出特色解决方案。“把基本功做好,把产品可靠性做高,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满足更多客户需求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他笃定地说。
责编:沈可心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