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瑜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1 21:06:54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邹伟瑜
7月31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份特殊的“成绩单”引发关注,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正式发布。
从长沙湘江欢乐城的矿坑新生,到桃江竹海的碳汇变现;从长沙圭塘河的水清岸绿,到南山国家公园的牧民增收……这些分布在三湘大地的实践样本,共同勾勒出湖南生态产品从“无价”到“变现”的路径图谱。
(衡阳东洲岛实现“文化圣地”和“文旅高地”融合发展。 官方图)
制度破题,构建生态价值转化“四梁八柱”
打开湖南自然资源资产“一本账”系统,山林湿地值多少钱一目了然。作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域全门类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的省份,湖南率先摸清了生态“家底”。
依托160多颗卫星资源、2.5万余个铁塔视频构建的“天空地网”监测体系,湖南建立起动态更新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在这个三维立体的“数字沙盘”里,628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每一片森林、每一块湿地,都有了清晰的“身份档案”,不仅记录着实物量,更标注着价值量。
“资产清查不是简单的数量统计,而是构建了生态价值的计量体系。”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董振亚介绍,湖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作为唯一连续5轮斩获生态修复中央工程的“大满贯”省份,已形成“规划-修复-增值”的闭环逻辑。
创新的制度工具箱持续扩容。从衡阳市东洲岛的“土地+水域+植被”要素组合供应,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经营权流转,湖南将生态保护的“约束性”要求转化为价值实现的“可能性”空间。
(长沙圭塘河从昔日“龙须沟”变为今朝“聚宝盆”。 官方图)
市场赋能,让绿水青山成为“可交易商品”
站在长沙圭塘河井塘海绵公园观景平台上,这条曾因工业废水直排变成“臭水沟”的城市内河,如今能创造出2.75亿元预期运营收益。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试点,这里的1400亩修复绿地被转化为经营性资产,5%的配套商业用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13.8亿元,形成“生态修复-土地增值-商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9.8亿元河道修复专项债的发行,让生态投入有了金融活水。”长沙雨花区常务副区长刘振乾的话道出关键。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在桃江县展现更大能量。桃江县将桃花江竹海115万亩竹林资源分散的国有建设用地、集体林地、碳汇权益等5类权利打包成“资产包”,以7.89亿元成功交易,创下全省单宗项目规模之最。“就像把零散的珍珠串成项链,价值翻了好几番。”该县县长周登高说,破解了生态产品“归集难、配置难、变现难”痛点,带动形成“竹旅文体康”融合的绿色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突破80亿元。
在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变现路径更加多元。通过特许经营培育的“南山牛奶”品牌,让2000多位牧民参与奶牛养殖,年均增收4万元;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使2926户林农年人均增收1500元;1000个生态公益性岗位为村民提供每月2000元稳定收入。“我们开发自然教育课程,让护林员变身讲解员,生态保护者同时成为受益者。”公园管理局局长周建宏说。
目前,湖南形成从“资产包”供应到地役权登记,从碳汇交易到特许经营的制度工具箱。36个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项目总价值91.41亿元,7个成交项目带来26.823亿元收益,有了可复制的市场化方案。
(桃江县桃花江竹海收益节节高。 官方图)
协同共治,绘制多元参与的“价值图谱”
益阳大通湖区的变化,印证了协同治理的力量。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的“稻虾共生”模式净化水质,自然资源部门的水域确权明晰产权,文化和旅游部门打造的“渔火节”激活消费。多部门联动让富营养化的湖泊重生,生态渔业年产值突破8亿元,渔民收入增长60%。
这种“大合唱”机制正在全省推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介绍,12个部门联手出台的实施方案,将生态价值转化纳入重大改革事项。在冷水江,自然资源部门主导的锑煤矿区修复,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建成地质公园,年接待研学游客20万人次,让“伤疤”变成“景点”;常德穿紫河治理中,规划、环保、水利等部门协同,使河道两侧成为城市更新的价值高地。
湘江欢乐城证明,废弃矿坑能变“金窝窝”,祁阳茅竹镇的全域土地整治,说明农田可以“增值”……这些实践样本形成可复制的经验。随着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完善,湖南正从“摸清家底”迈向“盘活家底”的新阶段。
当更多山林湿地有了“价值身份证”,当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形成闭环,三湘大地的绿水青山将真正成为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
责编:洪晓懿
一审:邹伟瑜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