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基孔肯雅热 ,湖南疾控再发提示

张春祥   湖南日报   2025-07-31 19:45:27

湖南日报7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张亚娜)近期,湖南邻省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该病以“花蚊子”作为媒介传播,一个患者可能感染一群蚊子,一只蚊子可叮咬多人。针对当前公众关心的诸多蚊媒传染病防治热点问题,今天,湖南省疾控中心再发提示,公众应加强防范。

基孔肯雅热这一传染病传播途径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湖南只有白纹伊蚊。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人被带毒伊蚊叮咬后,约经1至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3至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该病以轻症表现为主,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该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国内外基孔肯雅热的发病情况如何?

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来源以东南亚为主,少量来自非洲和南美洲国家。2010年后相继报告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11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近期广东基孔肯雅热出现暴发疫情,波及多个社区。

我省基孔肯雅热的发病风险如何?

当前我省在广东务工人员较多,加之暑期旅游旺季,人员往来愈发频繁,输入风险较大,存在引发本地病例的风险。

居民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尽量减少去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游,外出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做好防蚊措施。

防蚊灭蚊是关键。保持住室、单位环境整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清除积水等爱国卫生运动,降低生活、工作环境伊蚊密度;安装纱门纱窗,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杀灭室内伊蚊,防止伊蚊叮咬。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在这两个时段内被叮咬的风险高,应加强防护。外出时可涂抹防蚊趋避剂,减少伊蚊叮咬。

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基孔肯雅热典型临床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责编:李传新

一审:张春祥

二审:段涵敏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