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1 16:04:07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伊婷 通讯员 岳文峰
邵阳市北塔区资新社区,坐落于资江之滨,下辖43个居民小组、1145户居民,是一个集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成熟社区。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80位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32人、轻度残疾48人)是重要成员。近年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12项荣誉称号。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社区对残疾人友好型社区建设的认真践行。
无障碍改造“进家门” 出行更安心
“以前出门要靠家人搀扶,现在我自己就能推着轮椅慢慢走。”50岁的肢体二级残疾人李师傅(化名)感慨道。他因中风致残,屋前原本陡峭的坡道曾是他外出的“拦路虎”。社区了解情况后,迅速为其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坡道降缓、加装护栏……如今,李师傅实现了自主出行。
近年来,资新社区坚持把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第一工程”。累计完成辖区内10处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增设坡道、扶手、无障碍标识等设施;帮助11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个性化改造,家庭无障碍改造率达80%,切实打通了残疾人出行的“最后一米”。
文化融合“搭平台” 生活更精彩
在资新社区,老年人协会、舞蹈队、歌咏班等群众自治组织向所有居民敞开大门,残疾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展示者。
依托社区残健文化中心,各类棋牌、插花、手工制作等小型团体活动定期开展,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促进了邻里融合。对特殊困难群体,社区更是倾注真情。居民贺维因病致残后,社区干部带头募捐5000余元,协助办理残疾人证、申领残疾人“两项补贴”,并为其争取“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安装护理床,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居民戴华安车祸致残后,社区主动为其申请轮椅,并提供“车接车送”服务,让关爱触手可及。
康复服务“送上门” 未来更有望
“孩子现在能说话了,还能帮着收拾碗筷!”社区内一位母亲激动地讲述着孩子的变化。她的女儿曾因发育障碍无法言语,社区干部及时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帮助其进入专业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如今,女孩不仅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独立完成吃饭、洗漱等日常事务,还进入邵阳市特殊学校学习,掌握了基本计算能力,开启了崭新人生。
资新社区统筹辖区资源,联合新滩镇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构建起集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咨询于一体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目前,辖区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率达100%。2024年,社区成功申报“湖南省多功能残疾人社区康复综合服务站”,康复服务迈向专业化、标准化。
治理参与“有舞台” 身份更自信
2020年,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32个日夜,残疾居民欧阳平、钟红秀主动请缨,坚守岗位:登记物资、排查风险、维持核酸秩序,还为独居老人送菜送药,成为社区战“疫”中令人动容的身影。
这并非个例。创新机制和特色志愿服务模式,资新社区设立“玖玖红”志愿服务站,吸纳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志愿者百余名,开展送餐助餐、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在常态化社区建设中,残疾人积极参与扫黑除恶、禁赌禁毒、环境整治等行动,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共建者”,实现了从“我被照顾”到“我也能帮人”的身份转变,充分彰显了主体价值。
就业创业“拓路径” 共富更可期
为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资新社区坚持“授人以渔”理念,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联合北塔区残联及辖区企业,整合资源、精准对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适合轻度残疾人的适配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就业率和增收能力。
聚焦实用技能提升,社区组织开展中式面点师、家政服务员等系列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参训残疾人达30余人次,切实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底气。
“我想为老人做点事,替子女尽份孝心。”社区居民钟红秀于2025年创办邵阳颐居养老服务中心,内设长者食堂、文化活动区、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服务面积超800平方米,获评邵阳县四星养老院,带动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从“有爱无碍”到“残健共融”,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参与”,在资新社区,每一位残疾人都是社区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幸福答卷。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