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常德河街演绎“人水共生”理念

黄思哲 张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1 09:41:18

常德穿紫河的夏夜,带着水汽的微风轻拂。常德河街两岸灯火点亮,倒映在墨色的河面上,游船载着游客缓缓滑过,岸边是悠闲散步的市民。近日,“青春奋斗·红色记忆”实践团的成员们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探寻这条曾被称为“臭水沟”的河流与依水而生的河街,如何蜕变为常德的城市名片。

过去的常德河街不似现在这样光鲜,它紧贴着沅江老城墙根,是外来人聚集的洼地,麻阳街的吊脚楼常年泡在洪水里,老百姓日子苦得很。现在这水清岸绿,是二十年硬骨头啃下来的结果。当年下决心治水,引进德国技术也好,发动全民清淤也罢,都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干的。常德最大的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今天的河街能立起来,根子在这治水的功夫上。

实践团成员来到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揭秘当下河街的“活法”。管理和发展是关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着招商标准如何从“活下去就行”转向“文化优先”,如何严格筛选非遗、特色餐饮等业态,避免同质化竞争。他说,现在核心就是“文化为根,体验为魂”,把《常德往事》演出做好,把非遗体验做活,让游客能亲手参与。未来,现正在开发智慧小程序,并计划申请资金进一步强化街区的文化属性。

图为常德诗墙

实践团还去了沅江边的诗墙公园。这里曾是老河街的旧址所在。站在高处,沅江浩荡东流。公园里,一块块刻着诗词的石碑静静矗立,而展柜里封存的几块老旧的麻阳街砖石,无声诉说着被洪水反复冲刷的过往。队员们了解到,正是因为旧址水患频仍,新河街才整体迁建至治理后的穿紫河畔。寻找老河街影像资料、复刻吊脚楼风貌的艰辛过程,更让队员们体会到新河街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栋复原建筑背后,那份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复原的诚意。

接下来,实践团真正融入了河街的日常脉动。队员们分组行动,带着问卷穿行于麻石巷弄,用镜头记录下河街的晨昏与烟火气。采访游客时,一位常德本地的阿姨感慨:“以前夏天窗户都不敢开,臭水沟味儿冲鼻子。现在你看,晚上散步的人多舒服,水里还有野鸭。”

商户访谈中,一家经营多年的店主坦言:“生意主要靠晚上,本地人都爱晚上来乘凉,河边凉快,氛围也好。”这印证了队员们观察到的现象:白天游客打卡,夜晚才是本地生活与旅游消费交织的高峰。在非遗店铺集中的区域,队员们看到不少年轻人饶有兴趣地观看或体验传统工艺这种“活态”展示的场景传递出文化尝试融入现代生活的信号。

图为《常德往事》实景演出

入夜,河街的灯光亮起,水面上《常德往事》的实景演出拉开帷幕。游船载着观众缓缓移动,光影交织,重现着河街作为水运商埠的百年沧桑。岸边露天茶座渐渐坐满,人声、音乐声、游船的汽笛声,混合着穿紫河的水汽,构成了河街独有的夏夜交响。队员们坐在岸边,整理着白天收集的问卷和访谈笔记,耳边是市民游客的闲谈笑语,眼前是水光潋滟、灯火璀璨的街景,真切地感受着这条“重生”之河与这条“新生”之街共同营造的活力。

“河街最打动我的,是‘水’真的融入了大家的生活。老人散步,情侣约会,孩子玩耍,游客看演出……这条河,这条街,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这比单纯的商业街、仿古街,要有生命力得多。”一位队员说。

常德河街的蜕变,远不止是建筑的重建或商业的开发。它是一场人与水的和解,是生态治理赋予城市新生的典范。这条依水而兴的街区,正生动诠释着“人水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也为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提供了一份来自常德的、充满韧性与智慧的答卷。

责编:肖秀芬

一审:刘镇东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