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若晨,陈江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22:08:30
风吹雪山,阳光炽烈,海拔达到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一支由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组成的专业实践队踏上了“世界屋脊”的广袤土地。2025年7月下旬,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针对青藏地区冻土路面开展了科研实践与技术调研。这不仅是一次对工程知识的深入检验,更是一场关于理想、责任与担当的青春磨砺之旅。
科研攻坚:调研冻土路面结构病害难题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高寒、强紫外线与显著的昼夜温差,冻土公路长期面临路面结构破坏、路基沉陷、材料性能衰退等复杂病害问题。在基地工程师的指导下,实践团队围绕冻土路面热变形与结构病害的内在机制展开深入调研。通过获取高频的路基温度与变形数据,结合近年积累的病害记录,团队采用多物理场数值仿真方法,对浅层冻融界面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建模与分析。研究发现,在典型高原气候条件下,随着昼夜温差增大至30°C以上,沥青表面微裂纹的扩展速率将显著提高,极大地缩短了结构寿命周期。
(G214国道玛多县段路面病害现状。)
在此次赴青藏高原的实践过程中,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实践团将青藏公路病害调研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围绕“病害类型—致因分析—结构响应—养护对策”四个层面展开系统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采用分组定点实测与移动线路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路段表面病害进行了详尽记录,重点包括纵向与横向裂缝、翻浆冒泥、不均匀沉降、冻胀隆起、龟裂脱皮、车辙压痕等常见病害。
(暑期实践团成员对G214国道路面病害调研。)
技术实践: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见效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研究生的科研重心便是材料性能的系统性提升。面对青藏高原独有的极端自然环境——强烈的紫外辐射、稀薄的空气、高海拔低气压以及日夜温差动辄超过30℃的气候特征,团队意识到:单一功能的传统沥青材料已难以满足冻土路段长期服役的需求。为此,队员们在基地材料工程师的协同支持下,启动了一项针对高原道路“耐候型”改性沥青的专项研发工作。团队围绕紫外老化、高温蠕变、低温开裂、水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搭建起多套模拟环境测试体系,对多种高原候选掺合组分进行性能筛选与配比优化。试验过程中,队员们连续开展室内老化模拟、DSR流变测试、BBS粘结性能评价等关键实验流程,确保每一项数据真实可控、每一轮配方优化有据可循。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试验地。)
经过上百次试验比对与参数调整,最终成功筛选出5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高原适应型沥青材料。它们分别聚焦于高温稳定性提升、抗紫外老化、低温柔性增强、水稳定性改善以及多性能复合等五大应用场景,构建起适应不同气候区段和结构类型的材料储备体系。其中,复合功能型材料结合了纳米填料、高分子弹性体与抗氧剂等多元组分,在兼顾柔性与强度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光氧老化引发的表面龟裂现象,展现出良好的长期服役潜力。
青春磨砺:高原之上铸就交通报国初心
在艰苦的实践环境中,队员们每翻越碎石山坡,开展野外测量和现场测试。在缺氧、低温和强紫外的三重考验下,团队成员相互鼓励、通力协作,展现出坚强的意志与团结的精神风貌。通过高原实践,大家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更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了极大锤炼。此次实践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我国高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背后的艰辛与荣耀,激发了他们投身祖国西部交通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7月26日,长沙理工大学葛冬冬教授(左一)带领团队成员分析病害成因。)
作为实践团的负责人,雷若晨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在高原调研期间始终冲在前线,从数据采集到实验设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雷若晨表示“这次高原实践是我人生中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最初的高原反应到适应高寒环境,我们在极限条件下完成了智能监测、材料试验和现场施工。每一次数据采集,每一段冻土路的跋涉,都是在用脚步书写青春答卷。专业能力得到了实战检验,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交通行业、服务国家重点工程的初心。”
团队成员邓加荣则将全部热情倾注于改性沥青的耐老化性能试验中。在高原紫外线强烈的影响下,材料快速劣化成为必须攻克的难题。他带领团队在临时搭建的试验平台上,逐一对比不同剂型与掺量,在一次次失败和尝试中找到了最优解。他表示,实践让他明白,科研不仅是思维的逻辑推演,更是动手的耐心与反复的试错,而所有的努力,终将沉淀为真正可用、可信的技术成果。
负责宣传与记录的陈江楠,则用镜头定格下队员们奋战一线的身影,也用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汗水与坚守。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自己见证了团队在逆境中的成长,也见证了专业技术在高原落地开花的全过程。“在记录他人的同时,我也被身边这群坚定、务实、可爱的伙伴深深感动”,他写道。
此次青藏实践不仅是一段专业学习之旅,更是一段理想信念的洗礼之程。通过对高原冻土地区交通难题的深入探索,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抱怨,埋头干,敢担当,勇争先”的交通青年精神。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原冰峰之路,用热血投身科研报国梦想,为我国高原公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责编:沙兆华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