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22:03:44
劳欣哲
(教育厅驻村队所在的尖岩村。作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创新,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深化携手合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又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发挥教育人才优势,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职业院校需充分发挥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在乡村人才振兴中主动作为。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与专业师资,能够精准培育乡村所需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政府深耕乡村基层,对人才需求有着精准把握。双方应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职业院校可围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针对性专业课程;地方政府则积极组织村民参与职业院校举办的新型农业技术、基层治理、乡村旅游服务等各类培训,全面提升村民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育 “留得住、用得上” 的 “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为乡村人才振兴筑牢根基。
依托专业技术实力,助力乡村产业创新升级
职业院校凭借实用性的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精准掌握乡村产业现状与发展需求,共同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科研团队可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开展攻关改良,助力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则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支持与市场信息,双方协同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职业院校师生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可深度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展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民俗传承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可利用暑期 “三下乡” 等契机,协助乡村设计文化广场、绘制文化墙,生动展现乡村特色文化与精神风貌。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组织收集整理乡村文化故事与传统技艺,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双方共同开展文化创作与文创产品开发,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保障校地合作长效推进
健全多元合作机制。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应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成立校地协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合作规划与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与实施措施。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技术服务合作机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开展指导服务;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文化活动与建设项目。同时加强合作项目的监督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确保校地合作持续深化,实现共同发展。
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携手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既是新时代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技术壁垒与文化断层的战略选择,更是职业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实现类型教育价值的必由之路。这种深度融合,打破了教育资源与农村需求的壁垒,让职业教育的 "智力基因" 与乡村振兴的 "实践土壤" 发生化学反应,既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人才与技术动能,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创新路径。
(作者系省教育厅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编:吴希
一审:刘也
二审:吴希
三审:朱文硕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