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8:50:30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王丁玲 王泽阳 陈晓敏
7月30日,进入本年度的“中伏”。
三伏天,暑气正盛,既是身体调理的关键期,也是养生误区的高发期。高温炙烤下,各种“养生妙招”层出不穷,但看似合理的做法实则可能引病上身。
“三伏天养生一旦方法错了,不仅达不到调理效果,还可能伤害身体。”当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管药师蔡嘉洛给出相关提醒。
误区一:冷热调节只重防暑,忽视防寒
“不少人觉得三伏天天热就该猛吹空调、狂喝冰饮,只需防暑,却不知‘寒邪’更易乘虚而入。”蔡嘉洛指出,这是最常见的认知误区。
“贪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出汗后猛灌冰饮,看似解暑,实则暗藏风险。”蔡嘉洛解释,空调直吹颈椎易引发肌肉僵硬,冰饮刺激血管收缩可能诱发心绞痛。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碰冷饮,关键在于适度。”蔡嘉洛建议,避免急速或过量喝冰饮,选择35℃—37℃温水更佳;空调温度宜调至26℃左右且避免直吹身体。
误区二:饮食要么太素,要么乱补
“三伏天没胃口,光吃蔬果就行?或是觉得‘夏吃姜’就得多吃辛辣温补?这都是错误的做法。”蔡嘉洛指出,饮食误区易影响身体机能。
“夏季代谢加快,需适量补充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蔡嘉洛表示,蔬果虽好,却不能替代正餐,否则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
“另一极端是盲目温补。‘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没错,但生姜等辛温之品,更适合阳虚体质者酌情食用,相反湿热体质者多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蔡嘉洛提醒,夏季饮食应多以清补为主,适当饮用绿豆汤、荷叶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误区三:运动追求大量出汗,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被不少人曲解为‘越热越要练,出汗越多越好’,这其实很危险。”蔡嘉洛表示,夏季高强度运动导致大量出汗,看似排毒,实则可能因脱水引发头晕、心悸等。
“出汗后也不要立即冲冷水澡。冷水刺激会使毛孔收缩、血管骤缩,高血压患者甚至有猝死风险。”蔡嘉洛建议,尽量选八段锦、瑜伽等和缓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且运动结束半小时后再用35℃-37℃温水洗澡为宜。
误区四:中暑只在烈日下,室内就安全
“很多人认为,只有在烈日下才会中暑,这种说法没有依据。”蔡嘉洛告诉记者,其实是否中暑的关键因素是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而非暴露在烈日下。室内若长期密闭、温度过高,同样可能引发中暑。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弱,更需警惕。”蔡嘉洛提醒,即使在室内,也要保持通风,必要时开空调,同时注意补水。一旦出现头晕、心慌、意识模糊,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水,重症中暑需及时就医。
误区五:补水只看量,不管质
“天热多喝水就行,越多越好?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蔡嘉洛告诉记者,大量出汗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流失,若只喝纯水,会稀释血液电解质,引发低钠血症,出现头晕、呕吐。
而正确的做法,应是每1—2小时喝100—200ml水,可加少许盐(1升水加1—2克),或选含电解质的常温运动饮料。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少量多次效果最好;肾功能不佳者则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误区六:防晒霜的防晒指数越高,防晒效果越好
“很多人觉得防晒霜选SPF50+就肯定晒不黑、晒不伤,其实不是指数越高越好。”蔡嘉洛介绍,SPF值主要代表防晒霜能帮皮肤“扛住晒伤”的时间,比如SPF30大概能让皮肤比平时多扛30倍的时间才会晒伤,但实际防晒效果差别不大。
“指数高的防晒霜,里面的防晒成分更多,涂着会更油腻、厚重,容易堵毛孔,反而出现不适。”蔡嘉洛建议,日常选SPF30到50的就够了,在户外每2小时补涂一次,再搭配物理防晒,比如遮阳帽、防晒衣等,效果更佳。
误区七:盲目跟风使用三伏贴
蔡嘉洛指出,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中很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一般来说,三伏贴多适用于虚寒体质、痰湿体质等人群,但孕妇、高血压患者、皮肤过敏者均不建议首选三伏贴治疗。
“贴三伏贴需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进行用药,不可盲目跟风。”蔡嘉洛提醒,三伏天养生的核心是“顺应时节、因人而异”。破除误区,科学调理,才能平安度夏。一旦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责编:周顺
一审:周倜
二审:段涵敏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