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吴增礼:省情融入思政课,让宏大叙事在本土实践中落地生根

  湖南日报   2025-07-30 18:33:5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知的信仰力量,让宏大的国家战略扎根于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将省情教育融入思政课,聚焦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人民属性,正是破解这一命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少数”领航:以高位推动筑牢思政根基

“关键少数”走上讲台,为省情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最权威的“指南针”和最有力的“助推器”,彰显了对思政教育的战略考量。从授课主体看,领导干部兼具政策制定者与实践推动者的双重身份,其解读的省情既包含宏观战略的顶层设计,又涵盖具体实践的细节考量,能确保省情教育的准确性与深刻性。这种“顶格”重视不仅传递了对青年成长的深切期许,更将地方发展大计与教育育人目标紧密衔接。从内容设计看,“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的融合逻辑清晰可见。从全球视野、全国定位、地方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将地方发展蓝图的丰富内涵“掰开了说、揉碎了讲”,同时提炼出“润物无声”“因地制宜”等方法论。这种授课让教师明白如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故事”,如何用地方成就诠释国家战略,为省情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从覆盖范围看,“现场+视频”的辐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这种“全域覆盖”的设计,确保了省情解读的统一性与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中的“层层衰减”,使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同步接收权威解读,为省情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全面落地奠定了基础。

深耕省情土壤:让思政课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过去,部分思政课之所以陷入“学生低头、教师自说”的困境,根源在于内容与现实脱节,抽象叙事缺乏具象支撑。将省情融入思政课,正是通过“本土化转化”,让理论扎根大地,让课堂接上地气。用身边成就诠释理论,让抽象概念“可触摸”。省情中蕴含的产业优势、发展成果、创新突破,是理论最好的“注脚”。当教师用本地企业的技术突破、家乡道路的升级改造、社区环境的改善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诠释理论,抽象的概念便有了具体载体,宏大的叙事便接上了生活地气。用红色资源浸润心灵,让精神传承“有载体”。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的宝贵素材。革命圣地、历史遗迹、英雄故事等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与精神密码。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通过“重走革命路”“探访纪念馆”等形式,让青年在历史场景中感悟信仰力量,在英雄事迹中传承红色基因。用发展机遇凝聚共识,让青年成长“有方向”。省情不仅包含“过去的成就”,更蕴含“未来的可能”。将地方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发展规划等内容融入思政课,能让青年清晰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与个人的成长空间,个人理想与地方发展的连接点自然显现,思政课便从“讲道理”升级为“指方向”,从“要我听”转变为“我想听”。

创新实践载体:让思政课从“教室”走向“天地”

省情融入思政课,不仅要在内容上“接地气”,更要在形式上“活起来”。通过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省情,在体验中升华认知,才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悟”的转变。研学实践让思政课“走出教室”。依托地方红色研学基地、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等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是省情教育的有效路径。这种“在行走中学习”的模式,让省情从“文字描述”变为“实景呈现”,让青年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地方发展的艰辛与成就,比课堂讲授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数字技术让思政课“打破边界”。借助数字地图、虚拟展馆、云端研学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的融合课堂,能突破资源分布不均的限制,扩大省情教育的覆盖面。通过VR技术“走进”历史遗迹,通过数字平台“参观”产业园区,通过云端直播“对话”行业先锋,青年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省情资源。这种创新形式既丰富了思政课的呈现方式,又提升了省情教育的便捷性与吸引力。产教融合让思政课“连接未来”。将思政课堂延伸至产业一线,青年可以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参与”等方式,直接参与地方发展实践。这种“从课堂到职场”的衔接,让青年不仅是省情的“学习者”,更成为地方发展的“参与者”,使思政课的价值导向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能力。

筑牢发展根基:从“课堂共鸣”到“行动自觉”

省情融入思政课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课堂的“抬头率”与“点头率”,更在于构建青年与地方发展的“情感纽带”,将课堂上的价值认同转化为扎根地方的行动自觉,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增强认同感,培育“家乡自信”。通过省情教育,青年能全面了解地方的历史底蕴、产业优势、创新成果,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当青年意识到家乡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领先的当代实力;不仅是生活的故土,更是奋斗的舞台,“家乡自信”便会油然而生。强化归属感,推动“双向奔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既要靠政策红利,更要靠情感认同。省情融入思政课,能让青年清晰看到地方发展的机遇与空间,感受到“家乡需要我”的价值召唤。这种“情感认同+价值实现”的双重引力,是地方留住人才的“深层磁力”。激发奋斗感,凝聚“发展合力”。省情教育不仅要让青年“知家乡”,更要让青年“爱家乡”“建家乡”。当青年意识到自己是地方发展“接力赛”中的一棒,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课堂上的“点头认同”便会转化为实际行动,汇聚成推动地方发展的青春力量。

将省情融入思政课,本质上是让思政教育扎根地方土壤、贴近青年需求。通过高位引领确保方向、深耕本土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激活形式、激发自觉凝聚合力,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连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的桥梁,让宏大叙事在本土实践中落地生根,这既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固本之举。

责编:杨斯涵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