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的绿色答卷——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王姣,宋美慧,高双志,欧安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7:59:3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王姣 宋美慧 高双志 欧安政

在湘西北的武陵山脉腹地,张家界市永定区西南部,一片苍翠的林海正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重生的故事。

石长溪国有林场,这座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隔空相望的“绿色银行”,用67年的时光,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1958年建场时的荒山秃岭,到如今森林覆盖率达98%、活立木蓄积量近24万立方米的浩瀚林海;从“砍树养人”的生存困境,到“看树致富”的生态转型——石长溪的绿色发展,不仅是一代代护林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张家界的鲜活注脚。

转型变革,构筑起“绿色长城”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国家急需木材支持建设,石长溪国有林场应运而生。第一代林场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困难,在荒山上种下了第一批树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木头财政”模式难以为继,林场陷入了“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

“过去我们林场收入都靠砍树,靠上级下发的木材指标维持运转。”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王国庆的这句话,道出了石长溪国有林场曾经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5年。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大幕拉开,石长溪国有林场也迎来了历史性蜕变。这场改革不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王国庆说:“我们意识到,保护好这片森林,就是对子孙后代最大的负责。”

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变,不只是石长溪国有林场发展的一次跨越,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刻变革的一次实践。当观念产生变化,行动也会改变。

在石长溪国有林场,16公里防火线如绿色长城蜿蜒,80公里林道是火灾救援的血脉通道,党员先锋岗遍布林区,15名专职护林员如同森林的“守护神”,每人管护面积少则千亩,多则三千余亩。

“过去我们巡山靠两条腿,现在有了无人机和智能监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工人符元真说,为了保护好这片山林,林场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护体系,通过无人机定期巡航,智能物联系统实时监控,连续多年保持了“零火情”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林场还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建立林区的“基因档案”。近两年的调查显示,林区内蕴藏1323种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伯乐树等珍稀物种达35种。

“过去我们就只有几个人,白天就做工斩草,晚上就修路,全是荒山,当时吃的也是玉米糊。”92岁高龄的林场退休工人王五妹见证了石长溪国有林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场部光伏路灯明亮,现代化设施齐备,护林员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林场实现了从“生存型”到“生态型”的转变。

点绿成金,走出“石长溪模式”

停止砍伐后,林场如何生存?石长溪国有林场给出的答案是:向生态要效益。

“转型之初我们深入调研,发现杉木材的价值越来越低,就决定让杉木林向大径材培育发展。”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党支部副书记、副场长汤发周介绍,林场通过抚育间伐,采伐一部分杉木,补栽种一部分珍贵树种,通过对树种实施有序融合提质改造,不仅提高了森林的经济价值,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林下经济是石长溪国有林场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实践的一个突破口。开发500亩林下药材基地,黄精、白及、淫羊藿茁壮生长,同步推进生态土鸡养殖,逐步形成“树上结果、林下养鸡、地下种药”的立体模式,让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成倍增长。

从单一的木材生产到多元化的林下经济,石长溪国有林场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路径。

海拔900米以上、负氧离子充沛,近年来,石长溪国有林场依托天然优势,按照市区两级政府打造国际森林康养和休闲度假之路的目标,着力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林场的生态价值转化进入了更高阶段。

28公里原生态康养步道蜿蜒林间,4个观景台、5座休憩亭点缀其中;场部工区200亩森林花海,映山红、鸢尾等15种花卉在不同季节争相斗艳……如今,石长溪国有林场不仅是林场,更是森林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由老场部改造的‘云野山居’接待中心,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可同时容纳120人体验山居之乐。”王国庆介绍,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康养产品的模式,不仅为林场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更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疗愈身心的场所。

展望未来5年,石长溪国有林场预备新建3座现代化瞭望塔,配齐望远镜与无人机监控;实施林区道路硬化升级,形成12公里环形骑行绿道……

“我们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王国庆说,从简单的观光到深度的康养体验,石长溪国有林场正在为张家界建设“世界级康养旅游目的地”探索经验。

代代接力,续写“两山”新篇

“我父亲1971年来到这里,带领三四十人起早摸黑开荒。那时没房没电,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扛,住的是茅棚。”王国庆的记忆中,林场创业初期的艰苦刻骨铭心。

如今,他的办公室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场部大楼宽敞明亮,护林员宿舍配备了现代化设施,从“住在茅棚开荒山”到“住在楼房护森林”,一代又一代林场工人在石长溪扎根、守护、探索。

“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我会继续守护这片森林。”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党支部委员胡杰就是这些坚守者中的一员。他的父亲将一生献给石长溪国有林场,如今这份责任也融入他的血液。

从王五妹等老一辈的拓荒,到王国庆、汤发周、符元真等中生代的转型探索,再到胡杰年轻一代引入科技手段巡护,一条绿色信仰的接力棒在时光中稳稳传递。

这种代际传承不仅是工作的交接,更是精神的延续。三代护林人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他们的坚守,正是张家界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接力赛”中不可或缺的一棒,映照着这片土地久久为功的绿色征程。

67年风雨兼程,石长溪林场从“木头财政”到“生态银行”,先后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等多项荣誉。王国庆说:“这些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生态价值转化不是简单的经济算计,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践行。石长溪国有林场用67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建设成为张家界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炽热的夏风掠过山野,石长溪的苍翠林海顿时翻涌起翡翠色的波涛,整座山谷都在这绿色的律动中呼吸。当游客在花海中流连,在康养步道上舒展身心,在“云野山居”凭栏听涛时,石长溪国有林场的绿色答卷,正在写下更加动人的篇章。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