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成都地铁给玻璃“打码”,这种细节多来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6:35:16

文案:李焱婕

出镜:张英

后期:兰佳琛(实习)

成都地铁最近干了件让网友直呼“懂行”的事——给步梯和扶梯之间的一些区域安装了磨砂玻璃,活脱脱给步梯装了个“防窥屏”。官方说这是听了乘客的话,专门防走光。

有人可能会问至于吗?您如果体会过紧捂裙摆上楼梯的窘迫;听过高跟鞋在步梯上慌乱的哒哒声,就明白这块玻璃的重量

成都地铁的解法多妙啊,设计师怕是蹲点观察了八百回,发现扶梯和步梯的中段平台最危险——这里落差大,视线最容易走光”,所以在1.2-1.8米的视线敏感区安装磨砂玻璃平行区域则保留透明玻璃,做到该透光的地方敞亮,该保护的地方朦胧,像给城市穿了件得体又清凉的夏装。这种毫米级关怀又怎么不让人动容?

况且要说城市服务的温暖之处,往往藏在这些“小题大做”里。前有福州无障碍公园的“盲文触摸墙”、柳州推行的手机App一键搜索母婴室,如今又有成都地铁这位“民生工程内卷大赛”的新晋选手。这些小的改造,实则是城市治理从“能用”到“好用”的进化。正如网友所言“当公共设施开始琢磨‘裙摆的弧度’,这个城市才算真正读懂了‘以人为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展示出的公共服务反馈机制。这不是灵光一闪,而是可复制的范本,“换玻璃”源于乘客的朴素诉求,成都地铁听进去了,并能马上回应痛点。在此过程中,市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推动城市进化的建设性力量。这种模式在上海同样奏效:街道组织居民参与意见征集,增高老旧小区晾衣杆的高度,调整路灯的角度……这种“你发声、我回应”的闭环,让市民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想想挺感慨:以前总夸城市长高了摩天楼戳破了云彩;如今才恍然发觉,城市的温度从不是仰着头看的,而是弯下腰才能触到的。我们由衷乐见这样的转变:公共服务正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懂人。从街头悄然增多的宠物友好空间,到商场里功能日渐完善的母婴室,再到成都地铁里的磨砂玻璃——这些细节拼出的真相是:城市真正的温度不在表面的光鲜,而在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卸下防备,自在生活。

成都地铁说了,要把这“打码”玻璃普及开挺好。其它城市不妨“抄抄作业”:多听听老百姓的“碎碎念”。毕竟,“小修小补”才能“大治大安”。

责编:唐雨琪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