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视频 2025-07-30 15:52:32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李致远 通讯员 林城
7月23日以来,华北等地降雨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监测显示,23日8时至29日7时,河北的保定、承德和北京密云的一些地方累计降雨量达500毫米以上,局地甚至超过600毫米,这雨量可谓是短短几天下完了常年一年的雨。
当前,处于“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之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集中、挑战最为严峻的关键时段。为什么近年来极端灾害越来越多?湖南情况如何?
几天下了过往一年的雨,华北一带雨势猛烈与多因素有关
7月23日以来,华北等地降雨明显偏多,河北、北京等地还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为何华北一带降雨这么猛?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宁接采访时介绍,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且总体稳定,其边缘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盛并持续传输水汽,海上的台风也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水汽的输送,同时叠加暖湿气流在山前抬升,进而形成列车效应,导致近期华北一带强降雨频繁,累计雨量明显偏多。
李宁提醒,虽然华北一带降雨趋于减弱,但由于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京津冀等地仍需持续做好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等各类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当前,我国依然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什么是“七下八上”?记者梳理了解到,每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7月16日至8月15日)就是“七下八上”出没时间。影响范围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其中华北、东北地区为主,有时也会扩展至黄淮及陕、甘、宁部分地区。
“七下八上”降雨量有多强?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城市7至8月降雨量全年占比均超50%。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1小时降水量打破了我国小时降雨量极值;2023年京津冀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当年7月底至八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等地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全球变暖背景下,湖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重发
全球变暖背景下,湖南近年来气候形势如何?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分析称,近年来,湖南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频发、重发的特点。
就强降雨来说,据湖南省气候中心统计,1961年至2024年湖南省年平均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以每十年增加3.4%、11.3%的速度在显著增长,而与此同时,年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导致极端涝旱风险均增加。湖南省1961年以来排位前十的“特强”等级暴雨过程,有7次发生在近20年,最强的3次在近10年。
其中,2024年湖南有64个县(市、区)小时雨强破当地极值,3、6、12、24小时雨强破全省极值纪录;2025年6月湖南再次出现特强级暴雨过程,湘西北的桑植等5个(市、区)雨强破本地降雨极值纪录,受此影响澧水上游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增加了。”谢益军告诉记者,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0.1℃,发生极端高温、干旱、洪水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分。由于全球变暖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比如北极的增暖速度是其它地区的2-3倍,这就会改变极地和赤道之间的温度差异,而且升温会加速水循环,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强,从而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天气越来越任性。
极端气候预报难度极大,需临近预报不断修正
极端气候事件可以预测吗?谢益军表示,极端气候事件是可以预测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无缝连接,共同为防灾减灾筑起第一道防线。
10天以内到临近的小时或分钟级的预报,属于天气预报的范畴。气候预测则一般针对一个月以上的气温降水的整体趋势、重要气候事件,提前一个季节、一个月以及10天以上做出,逐步滚动更新,逐步精细、精准。
谢益军向记者举例,如2022年由于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测,提示“尽可能提高蓄水水位”,相关部门依据预报果断拦截“黄金水”,对后期抗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的奇迹。 再比如,2024年6月16日至7月2日的极端强降雨过程,省气候中心提前3个月以上做出“今年洪涝程度为2020年之后最重,重点防范湘中、湘北及洞庭湖区的流域性洪涝”的预测,之后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出降雨集中时段和落区,在过程临近前,分析研判强度与历史最强过程相当,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作为预测科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正确。”谢益军坦言,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难度极大,特别是对其极端程度、定点定时定量的精准度方面存在偏差,有时空报、漏报也在所难免,需要临近预报不断进行更新、修正。
责编:李致远
一审:李致远
二审:朱蓉
三审:周文博
来源:犇视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