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评论丨《南京照相馆》:影片结束时,我听到有人在号啕大哭

    2025-07-30 15:37:04



杨兴东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了一种观影现象:当影片结束时,有人在影院号啕大哭。已很多年没在电影院感受过一场如此真切的悲伤。上映以来,《南京照相馆》口碑与热度一路飙升,豆瓣评分高达8.6,上映5天票房超过6亿元,位居单日票房榜首,打破了近三年暑期档战争片首映日纪录。这部影片为何这么火爆,又因什么引起大家共鸣?

原因之一,它有力回击了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早在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刚刚落成开放后不久,日本右翼学者田中正明抛出了《九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挑衅性文章。宣称“对南京大屠杀却从未听说”。2013年12月26日,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这是自2006年小泉纯一郎后首个在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就在去年,日本94名国会议员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南京照相馆》影片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是对任何试图否认罪行、逆历史潮流而动者的有力反击。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而是对那些传递真相者的致敬。

原因之二,小人物的觉醒诠释“家的唇齿相依。有国才有家。影片着重刻画小人物在战争洪流下的命运挣扎。翻译官王广海,以为靠着自己巴结日军,能换来与情人林毓秀的未来,然而林毓秀的一句质问,“我们有未来吗”,异常清醒。特别是有一幕,林毓秀从日军那回来,嘴上青肿,步履蹒跚,暗示着女性所受的惨痛遭遇。刺刀之下“良民”亦没有平安。王广海的老婆和孩子倒在血海之中,他却面向日军捂住了耳朵装作没有听见,仿佛一个讽喻。遮住你的耳,闭上你的眼,杀戮仍在继续。

原因之三,无数的丰富细节让人心弦步步紧绷。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阿昌)是邮局职工,工作编号1213,这个数字是南京沦陷的日子,也是“国家公祭日”的由来。伊藤秀夫刚出场时看似斯文亲和,但更换胶卷时,日军军官在给枪上子弹,两个镜头交相切换,再次印证他们其实是一路人,只是手中武器不同。阿昌牺牲时,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戳破了伊藤以“仁义礼智信”之门设下的借刀杀人之局。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照相馆老板老金与林毓秀告别,一路用相机记录下日军的暴行。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也象征了普通人的抗争精神。林毓秀带出来的照片,最终成为审判犯下这场暴行者的武器,这是对30万死难者的告慰。

责编:李焱婕

一审:李焱婕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