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上海立下这些“小目标”

静   上观新闻   2025-07-30 11:38:49

从2023年至今年6月,上海零星旧改完成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72万平方米。

城市更新为了谁、依靠谁?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近4年,答案愈发清晰——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讨论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报告“剧透”最新数据:从2023年至今年6月,上海零星旧改完成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72万平方米。结合正编制的城市更新“十五五”规划,上海还立下“新目标”——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有机生命体”

“《条例》颁布以来,城市更新相关的协调机制更顺畅,”这是市人大代表顾秀平的直观感受。

他口中的工作机制,指的是市、区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两旧一村”改造专班、低效产业用地盘活专班等。这些专班分别聚焦城市更新中难啃的“硬骨头”,集中资源、定向攻坚,加速推进城市更新进程。

针对部分技术含金量较高的难题,相关部门还设立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城市更新技术中心等,强化技术支撑。

顾秀平曾参与过多场关于“标准之争”的讨论。比如,市中心某地块采用拆落地重建方式实施更新。倘若按照现行标准,有限空间很难兼顾居民煤卫独用的需求。一边是民生改善,另一边是刚性标准。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这些标准能否因地制宜?顾秀平问出不少人的心声。对此,报告明确,将结合工作实践,根据更新项目不同类型,不断完善标准规范。

从调研到座谈,市人大代表施政看到过不少成功范例。诸如西岸滨江,透气岸线不仅涵纳着高品质生活,也嵌入“模速空间”等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但她心中仍有遗憾——这些更新项目的牵头方、参与主体多为国企。“只有参与主体更丰富,才能开发创新更多城市空间应用场景。”

报告提出,支持专业化运营企业通过长期租赁等轻资产模式盘活存量空间;鼓励产权人自主更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千园之城,新空间亟待新治理

“一江一河”是上海重要的发展轴和标志性空间,也是城市更新最具显示度的载体之一。

报告指出,“一江一河”建设提速增效。截至目前,黄浦江、苏州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世博文化公园、普陀岸线公园二期、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等建成开放。

不仅是“一江一河”,从2023年至今年6月,全市新增公园超300座,完成“千座公园”计划。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积极推动“一大环十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和生态廊道建设。

还岸于民、还绿于民之后,新的考验才开始——如何从空间更新迈向治理更新。

施政曾参与过多场以城市更新为题的调研。她发现,空间定位与复合型功能开发之间的“错位”常成为会场讨论热点。比如,郊野公园到底算郊野还是归入公园?不同的定位指向差异化的管理手势。对政府来说,红线之内的郊野属于生态涵养区,不能有构筑物。但对市民来说,“去公园走走”的需求又如此现实迫切。

贴近居民区的公园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被归入社区,难免要厘清邻里关系,制定人人遵守的社区公约。倘若被划入公园,不少居民难免有跳广场舞的需求。

“新空间需要新的打开方式,空间跨界融合之后,必须创新治理手势。”施政认为,城市更新后,亟需治理更新。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胡泽汇

三审:赵雨杉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