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生态药、精细梨、乡土竹,如何“筑”振兴?

郭欣婷 李沛霖 刘楚楚 刘雅琪 周学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0:01:10

2025年7月12日至18日,湖南科技大学“阳光助农·筑梦乡村”志愿服务队,聚焦兰蓉乡水源村民生发展的问题,前往水源村生产基地、原材料加工场地调研并给出相关发展方案。

图为出发前服务队全体队员合照

梨业精细链,串起富民增收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凭借水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苗乡梨、秋月梨、中草药、楠竹、红茄等众多特色产业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其中,发展势态正盛的是自2002年以后引入水源村的秋月梨,该地秋月梨基地总面积300亩有余,每亩地40—50棵,亩产约1000斤,年产十万斤左右。秋月梨的生产是一个精细化工程,种植、灌溉、防病害、采摘时节常常需要数十人轮番作业,能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截至目前,该地秋月梨种植基地为返乡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人均收入3000余元每年。

图为小组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涉,收集秋月梨产销信息的环节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敏锐洞察到,秋月梨产业在扩大规模、拓展发展前景的道路上仍面临不少阻碍。团队以村民需求为根基,针对秋月梨销售难的短板,邀请20位乡村创业者代表参与研讨,经过3轮意见征集、方案修订和可行性评估,最终明确了三条有建设性意义的破局思路。一是通过开发梨膏、果脯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以提升附加值;二是依托梨文化活动打造特色农文旅品牌,吸引收购商和消费者;三是结合传统节日效应并借鉴成熟经验,强化品牌记忆。让秋月梨产业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既是当地村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志愿服务队矢志奋斗、推动愿景落地的核心目标。

深山生态药,筑牢健康振兴基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队成员深入中草药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水源村当地气候适宜中草药生长。中草药基地主要的产品为白芍,白芍生根后易成活,单株白芍能产出7—8斤根,但是其生长周期长,四年为一个收获季。水源村中药材基地总面积为50亩,规模并不算大。

图为中草药种植基地白芍田

据中草药基地经营者马凤珍说,基地每亩白芍总产值10万元,现在正在寻求新出路,希望传统农业可以结合抖音直播等更新颖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推广,未来的发展也就更好。

图为经营者讲述白芍生长的情况

志愿服务队与带队老师经过会商,制定了针对性帮扶方案:一方面通过线上渠道为村民提供抖音开店指导;另一方面针对操作有困难的村民,队员将上门开展手把手教学。此外,服务队还将与村民建立长期联系机制,确保在后续经营中,村民若有技术需求,能随时获得专业支持。

乡土竹经济,激活集体振兴能

根据走访调研发现,兰蓉乡水源村山多水好,生长着大片的楠竹林。据了解,继去年7月楠竹加工厂在水源村开业后,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吸纳脱贫人口就业50人以上,带动竹农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图为村书记介绍楠竹加工厂的运营情况

楠竹加工厂的优势在于位于原材料供应地,节省了大量成本;但其劣势也十分明显,志愿服务队成员考察时发现,加工厂内生产的产品单一,再加工流程不够完善。并且楠竹加工厂规模很小,因此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此,有着企业创办经验的李永平老师给出相关建议,加工厂首先要引入先进技术,吸纳技术人才,为扩产提供支撑;再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多元产品,拓展线上线下销路;同时,通过品牌化包装增强产品竞争力,最终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近年来,兰蓉乡水源村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党建的组织引领下,积极探索“产业链”要素联动互动。未来,水源村将持续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好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楠竹加工、秋月梨、中药材等绿色经济产业,让特色产业走出村落、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编辑:张煜雯

责编:周秋红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