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09:55:47
从安化至长沙再辗转抵达衡阳县三湖镇,当“衡阳县三湖镇三湖中学”几个字映入眼帘时,那份属于“三下乡”的真实感才在心中骤然清晰。这座带着岁月痕迹、又因爱心捐赠焕发新生的校园成为我们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翼启梦”赴衡阳暑期社会实践团未来十几天工作与生活的中心。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燥热,却也悄然孕育着一份朴素的期待,仿佛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缕霞光,都在静静等待着遇见与成长的故事发生。
开营仪式后与会人员合影
初入三湖,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人间烟火与温情。
踏入校园的第一晚,食堂阿姨就用一桌丰盛的晚餐欢迎我们。新鲜时蔬、家常味道,那腾腾热气不仅驱散了旅途疲惫,也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之后的每一天,哪怕厨房水压不稳,哪怕我们因工作错过饭点,阿姨也总会尽力为我们留一口热饭热菜。这份默默的付出,是我们实践记忆中最温暖的片段。
开营仪式上,校长和当地领导们带着浓厚乡音的发言传递着对教育的坚守和对我们的殷切支持。三湖镇政府也为我们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坚实后盾。这些无声的托举,让我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能更坚定地迈出服务基层的每一步。
与队友并肩作战的点滴尤为珍贵。宣传组的“战场”常在办公室,键盘敲击声、图片编辑的讨论、审稿时一字一句地推敲成了主旋律。有时一篇稿件为了满足不同平台的要求,需要反复修改调整,烦琐却也磨炼耐心。在晚霞泼洒的操场,我们一起奔跑、嬉笑,拍下青春洋溢的合影;为拍合照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稻浪边的湿滑田埂上,彼此伸出的援手让路程充满欢笑声和同行的安全感。
实践团宣传组志愿者在工作
而心灵最深处的触动,来自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沉默角落。我们很快注意到有孩子频频溜进办公室“找”零食。终于“抓住”了一对姐妹后,她们怯生生地说:“没吃早饭。”这朴素的理由背后,是什么样的家?一次家访将我们带入一个难以言说的世界:远在偏僻郊外,几个孩子依偎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精神恍惚的母亲,全然缺席的父亲;孩子们身上颜色暗淡的衣服带着汗渍……这幅景象,像一记沉重的闷拳打在心上。那一刻,史铁生在地坛里关于命运不公、关于“谁承受苦难,谁享有幸福”的叩问,无比清晰地回响在脑中。个体面对庞大的家庭困境,力量渺小而现实棘手。最终,带着一种“至少能做一点什么”的心情,我们后续叫姐妹俩和我们实践团一起在食堂吃早餐。看着她们略显拘谨又努力吃饭的样子,心中那沉重的天平,仿佛稍稍找回了一点平衡。这次经历打破了我们对乡村孩子的某些固有印象,让我们直面了教育表层之下隐藏的复杂社会问题,更深刻地认识到,对这个情境下的孩子而言,“陪伴”本身,或许就是最质朴的力量。课堂上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活动里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比任何感谢都更能证明我们此行即使微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实践团成员去家访
当心中还萦绕着这些人间的百般滋味时,三湖的天空,又在每日傍晚为我们展开别样的天地画卷。
最初的几晚,金红如火的晚霞肆意铺陈,将蜿蜒的蒸河染成流动的锦缎。站在桥上,任凭裹挟着蝉鸣与稻香的河风吹过,城市的喧嚣瞬间消散,只余天地辽阔,心绪安宁。
之后的霞光变幻莫测。有时浓云遮蔽,阳光却能刺破缝隙,投射出充满力量感的金色光柱;偶尔一场雨后的傍晚,天空东面倒映出深沉的蓝,一弯皎洁的弦月斜挂,与冷调渐变的云层构成一幅沉静深邃的水墨画,蓝纱般笼罩田野。纵使工作繁重,只需抬头片刻,这片天空便能神奇地抚平内心的褶皱,注入一股平和的力量。这无偿的自然馈赠,成为我们在三湖收获的额外治愈。
傍晚三湖镇蒸河两岸夕阳美景
短短的十余天实践,虽远不足以撼动现实难题的根基,但我们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都在尝试着做些什么。我们试图在讲台与心田间播撒知识与热忱的种子;宣传岗位上的琐碎劳作锤炼了细致与责任;深入的家访,则将我们拖离象牙塔的想象,迫使双脚站在了现实的泥泞中。在团队的协作与互助中,我们感受着联结的光亮。而当面对困境中的个体与家庭时,从最初的错愕、无力,到尝试做出力所能及的关怀,内心的挣扎与反复思量,何尝不是一场无声的淬炼?这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个体力量的边界,也促使我们审慎思考善意的行动所能抵达的极限与真义。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实际行动、以及随之建立起的真切的责任感,一点一滴地溶解了那沉重的无力之冰。
临别时,再次凝望那片熟悉的霞光,心头涌动着复杂的滋味。三湖给予我们的,远超口腹之欲和视觉的盛宴。它更像一次灵魂的深度叩击,褪去了理想化的轻纱,让指尖真实地触碰到生活最本真的、粗粝的纹理。在这段时光浸染下的所得——那些与同伴、与孩子、与土地、与天空的连接所带来的温暖、沉静以及泥土的气息,已成为心间上不灭的印记。它将提醒我们前行的方向,指向服务与建设的可能,指向更真实的路途,以及更沉着的脚步。
编辑:张煜雯
责编:刘子涵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