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09:22:29
大家好!我叫谭思思,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科技创新团队。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传承弘扬袁隆平院士“忠诚、执着、朴实”的高尚品格和“心怀天下、心系人民”的崇高风范。始终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把根扎在试验田里,把心用在科研创新上,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
为降低大米含镉量较高这一难题,在柏连阳院士的带领下,我院启动了联合攻关。最初,项目组提出的VIP降镉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成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农民难以接受,推广不可持续。面对挑战,柏连阳院士提出“以种适地”的战略,致力于培育低镉水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然而,水稻天然偏好吸镉的特性,使培育低镉水稻成为世界性难题。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低镉水稻的研究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隆平院士鼓励我们:要勇于创新、突破常规,才能解决难题。并亲自致信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请求技术支持,为低隔水稻选育团队设计技术路线。
在这场为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身体健康而进行的大攻关、大协作中,柏连阳院士带领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长沙和海南的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地奔波。从天蒙蒙亮开始取样,直到天黑。几年间,我们筛选了30多万株水稻材料,几乎尝试了所有技术手段,但始终未能获得预期的成功。此时,团队中弥漫着低落的情绪。在一次组会上,一位同事感叹道:“如果这次筛选不到底镉突变,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论文、专利、品种这些看得见的成果都没有。”话音落下,大家陷入沉默。但很快,另一位同事提醒道:“袁隆平院士从1965年开始,一株一株地观察稻穗,筛选了14万多株,尝试了无数方法。直到六年后,才找到‘野败’,并成功实现三系配套。”失败、失落,再到汲取力量、整装再出发——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发生在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各个科研小组中,袁隆平院士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历经十年攻坚克难,我们在国际上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研创出“基因编辑低镉水稻”、率先建立物理诱变高效筛选技术体系、率先发现镉吸收基因天然缺失种质。
袁隆平院士的学生赵炳然研究员带领团队,创制出低镉型臻两优8612。认定当年,就推广突破百万亩,并全部实现安全生产、丰产增收,创造了水稻品种推广史上的奇迹。80后研究员李莉老师,带领团队选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西子3号”,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稻米镉超标问题、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了开创性方案。
在镉低积累水稻选育过程中,涌现了韶也、王天抗、毛毕刚、唐丽、陈劲等一批优秀青年党员。看到农民种植低镉水稻丰产增收,我们更加理解袁隆平院士为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稻田。将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结合,把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中,是何其充实、何其有意义和何其自豪的事业!
2024年9月7日,在袁隆平院士诞辰94周年之际,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正式入驻岳麓山实验室。在这个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科研重地,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做一粒心怀祖国与人民的好种子,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青春力量!
责编:陈小薇
一审:陈小薇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