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看邵东系列评论之三: 先“端稳饭碗”后“筑梦星河”

    2025-07-30 08:15:2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如何通过一张照片证明你到过邵东?不能用风景名胜,也不能用城市建筑。这是记者在邵东拍摄的临街商铺,门面招牌上写着:打印复印、配钥匙、维修风扇、绣花、批发零售棉被。老板应该是一个“六边形战士”,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哪行赚钱从事哪行,这就是邵东人,值得年轻创业者们学习。

“创业人才来邵东后,我们会让他们端稳‘第一碗饭’;挖到‘第一桶金’;发展第一批‘人脉’(邵东遍地是老板)。”邵东人才孵化基地负责人说。的确,记者所采访的邵东民营企业家中,有许许多多青年创业者学习的楷模,翻开他们任何一位的创业史,胜过所有的心灵鸡汤——30年前,醇龙箱包董事长李刚清,还在报刊亭卖箱包和日杂;40年前,亮国科技的唐顺初,顶着寒风,手磨眼镜,双手长满了冻疮……如今他们都已身价上亿,衣锦还乡,园区办企,舞动产业龙头。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作为创业者,先“端稳饭碗”后才可“筑梦星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创业者最焦虑的莫过于:何处安放漂泊的理想?何处寻觅破土的机遇?何处搭建腾飞的平台?邵东市以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沃土、发展有空间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为创业者铺就端好第一碗饭挖到第一桶金积累第一批人脉的进阶之路,让每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邵东深谙创业维艰,生存为先的道理他们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为初来者筑牢根基。针对青年创业者,推出创业无忧计划:生活租房购房补贴相当于为创业者配备创业启动资金保险箱;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园,提供前三年免租场地,让初创企业告别蜗居办公的窘迫。政策托底不仅稳住了创业基本盘,更让敢闯敢试的种子在制度保障中破土发芽——邵东新增返乡创业主体4683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创业者占比达68%

为什么在邵东更容易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县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邵东市以独特的产业生态、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的孵化机制,为创业者打造了低门槛起步、高效率成长的黄金平台。这座湘中商贸之城,正通过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三重赋能,让每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都能在此找到撬动财富的支点。

全球70%的注塑打火机、全国75%的书包、60%的五金工具在此生产,形成了打火机、小五金、箱包、中药材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完备的产业链条,为创业者提供了拎包创业的便利——创业者既可直接嵌入成熟产业链,成为配套供应商;也能依托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醇龙箱包与中南大学合作的智能化生产线项目,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合格率提升12%,并斩获俄罗斯、韩国订单。

孕育、孵化、裂变,带来了发展的乘数效应。邵东人社部门着力构建导师+平台+圈层的立体孵化体系近三年孵化创业团队47个,带动就业800余人。政府精心培育的人才大使制度,则让圈层突破物理边界。当选人才大使的返乡博士周敏,依托个人影响力组建智能制造创投圈,促成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以才引才的乘数效应,使邵东人才密度三年间提升120%每年举办的全球邵商大会、五金机电博览会等平台,更让创业者直接对接60万在外邵商资源,形成覆盖全球的邵商网络

稳饭碗筑梦星河,邵东用政策温度消解创业者的生存焦虑,以生态赋能激活财富密码,借圈层裂变孕育无限可能。邵东正以创业者友好型城市的姿态,演绎着新时代县域经济的突围密码。当打火机点亮全球市场,当箱包装满创业梦想,当中药材香飘万里山河,邵东用实践证明:最好的营商环境,是让每个创业人才都能找到值得托付的理由。在这里,创业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与城市共成长的美好旅程。

责编:周洋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