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乡”丨夏日的“薪火”印记

胡玥、喻子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21:33:25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车窗外的风景从鳞次栉比的楼宇渐变为连绵的青山与交错的田垄作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实践调研队的一员,前往了湖南省宁乡市巷子口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当轮胎碾过乡间水泥路的细碎声响漫入耳际时,这场酝酿已久的三下乡之旅,正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温润,缓缓铺展开来。

在仙龙潭村的支教时光里,最鲜活的记忆总与指尖的温度有关。带着一沓红纸和从田埂上拾来的各种形状各异的叶子,我给孩子们开了堂非遗剪纸课和树叶贴画课。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一直坐在教室最侧边的小男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镜后面是一双瞳仁黑沉沉的眼睛,像浸在水里的墨石,亮得惊人,总带着点怯生生的光。树叶画课时,我搬了小板凳坐到他旁边,一起完成了一幅树叶画。我握着他的小手涂胶水,他就一片一片往纸上放,动作慢却稳当,连叶梗朝向都摆得整整齐齐。有片叶子太小,他捏了三次才放准位置,抬头时撞上我的目光,忽然抿着嘴笑了,像颗被阳光晒化点糖霜的果子。

那天下午的剪纸课快结束时,他忽然从背后拿出样东西,飞快地塞到我手里就转身跑开。摊开手心,是串用红纸剪的鞭炮,每一节都剪得方方正正,引线处还特意留了细细的流苏,虽然边缘有些毛糙,却能看出剪得极用心。

那天,我的包被塞得满满当当。有被小心塑封起来的树叶贴画,背面用铅笔写着“送给老师”;有剪得不甚规整的窗花,边缘还留着稚嫩的锯齿;最让我心头一暖的还是他们把作品递过来时的模样,他们说不出太多客气话,却把最用心的笨拙、最纯粹的欢喜,都藏在了那片树叶的弧度里,那道剪纸的纹路里,藏在了递过来时,悄悄红了的耳根和亮晶晶的眼睛里。

之后在巷子口镇社区的课堂上,我带着孩子们一起看了《逃出大英博物馆》。起初还暗暗忐忑,怕他们年纪小,读不懂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沉甸甸的情感。

可当画面里的文物诉说着乡愁时,底下的小脑袋们都凑得更近了。结束后我试着提问,话音刚落,就有个小男孩猛地站起来,脆生生喊:“因为我们中国是泱泱大国呀!”话音未落,更多稚嫩的声音跟着应和,“对!我们的东西要回家!”

那一刻,看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着笃定的光,之前的顾虑全散了。原来爱国的种子,早已在这些小小的心田里扎了根,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表达,也足够让我心头涌起满满的成就感——这堂特殊的课,我们都听得格外认真。

支教之余,我还与团队采访了向日葵爱心会执行会长,参与巷子花开总经理的采访会。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事业,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听着这些带着泥土气的故事,看他们眼里闪着的光——有老人的温和笃定,有年轻人的蓬勃热烈,忽然就懂了:志愿服务不是凭空建起的楼阁,乡村振兴也不是印在纸上的蓝图。它们是一双手接着一双手的传递,是一颗心暖着另一颗心的温度,在这片土地上慢慢扎根、抽枝,长成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模样。

这段旅程里,我不仅见证了童真如何跨越腼腆生长,更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的力量——它藏在孩子们纯粹的热爱里,藏在志愿者们经年累月的坚守中,也藏在乡村振兴者步履不停地探索里。那些具象的画面与抽象的感动交织成绳,系住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成长:原来微小的付出能结出温暖的果,而扎根土地的理想,总能在时光里长成参天的模样。

编辑:张煜雯

责编:成俊峰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