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15:26:47
轻舟
“行人家”三字组合在一起,用祁东话读出来“航(háng)-尼(níng)~∽嘎 (gā)”,大抵大多数人是听不懂的。如果拆分,用“行”组合“行家里手”,则“行”难以有读错音的。假如是“啊啦”上海人,“人家”两字也许也是听得懂的啦。
桂芝先生在《祁阳方言熟语》(湖南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认为祁阳(包括祁东,原为一县,后拆分)方言“俗中见雅,含金量很高,很值得传承和发展。”属于湘方言永全区的一个分区——永祁方言区,使用人口在250万左右。
在外人听来,祁东话的每一句话语音都要往上扬,“唱歌似的”,很有韵味,哪个音节重就从哪个音节开始扬。就拿“行人家”这句话来看,重音在“人”,有稍长拖音,往上扬后,短接“家”字结尾。
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词,包裹着我童年最热切的期盼,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当时在干什么,一听说要去“行人家”,无由头地便兴奋起来。“行人家”,一般是走亲戚,且不是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亲戚。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亲戚,常来常往,叫“串门”,只有不住在一个地方的亲戚,一年到头难得上门,互相走动才叫“行人家”。当然,去朋友家拜访也叫“行人家”,但在那个时候的农村是少见的。
小孩子跟着大人去“行人家”,是件快乐开心的事。“行人家”一般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或亲戚家的重要日子。父母亲往往提前几天告诉孩子们要去哪里“行人家”,有意给孩子们一个盼头。在等待的那几天,孩子们从早晨起床开始,便亢奋着,掰着手指头数天数,偷偷观察着父母是否张罗好“行人家”的“点心”,嘴快的孩子还会在第一时间将“行人家”的消息告诉外面的好朋友,一副得意样,直到晚上上床睡觉,还在做着“行人家”的美梦。
四五岁的时候,最高兴跟着母亲去四五里路远的外婆家“行人家”。一到外婆家,便与舅表兄弟和同样来外婆家“行人家”的姨表兄弟们一起,别出心裁地玩,或捉迷藏、抽陀螺、打四角板,或放鞭炮、打雪仗、捉蚂蚱,或上树掏鸟、下塘摸虾、下河游泳,直玩得昏天黑地。那时,外婆家房前有一株毛桃树,每年结的桃子大都被鸟吃或回归大地了,大人们对它是不屑一顾的,但对孩子的我们,却是馋嘴的好东西。我们往往爬上树杈,一屁股坐下,摘一个尝一个丢一个,就像猴子掰苞谷。玩累了,或者暂时找不到新花样时,我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屋后的菜园,那些最水灵最诱人的瓜果,被如蝗虫般的我们一扫而空。如果表兄弟们不在,我总会蹲在鸡窝边,盯着下蛋的母鸡,抢过刚产下的热鸡蛋,转身扒开保温的灶台灰烬,将鸡蛋埋进,煨熟后,连吹带颠,剥壳塞进嘴里,来了个囫囵吞枣。待回到人群中,满嘴灶灰加上四溢的鸡蛋香气,顿成大人们的笑谈。红着脸的我,虽然尴尬,却从笑声里感受到了明显包含的宠爱与宽容。
“行人家”是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空手去,要携带“点心”,又叫“礼心”,既是对主人家的敬重,也是自家的脸面。
“礼心”大多是食品,很少有用品,在有无不在多寡,讲究的是个心意。那时的“礼心”,往往是一包红砂糖或桂圆或饼干,用毛边纸或牛皮纸包成四四方方,也有用一小块猪肉或一条鱼做“礼心”的,无论哪种,都要在面上贴一小长条红纸,以示吉利和祝福。“行人家”返回时,主人家一般都要回礼,往往回的礼多于带去的“礼心”,这也是孩子们乐于“行人家”的原因之一。
记得去湘江南岸大(音代dài)娘(母亲的姐姐)家“行人家”时,我们带去的“礼心”是红砂糖或饼干糖粒子之类的,而大娘家回的礼,都是一大袋一大袋的花生、瓜子、薯片子或活鸡活鸭,可把我乐坏了。当然,我们带去的“礼心”不仅仅是吃的,还有“打抱不平”。有一次,我竟然揪住大娘邻居家的小孩,狠狠地揍了他一回,并警告他家不许再“欺负”我家大娘。小小年纪的我,以为替大娘出气了,事后大娘是如何圆场的就不知道也不管了。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大娘的及时圆场,也许那天我就难回“江北”了。
也有来我们家“行人家”的。那年,我们全家已安家隔壁邻县,舅舅和大娘两家人来县城里我们家“行人家”。早上,母亲安排我们兄妹去食堂“摸饭”(邻县土话,意即买饭),待我们将买来的一大盆馒头稀饭摆到饭桌上时,舅舅大娘他们狐疑地问道:“这都是你们偷回来的?”弄得我们大笑不止。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饭菜上桌,母亲又叫舅舅大娘他们坐拢来吃“点心”(邻县称晚餐为“点心”),见满桌丰盛的菜肴,舅舅大娘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了,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在祁东,“点心”只是两个正餐之间的小吃。晚上开地铺睡觉,母亲叫大娘将身边的干稻草顺手递过来:“把管给我。”大娘竟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而干稻草在祁东方言里叫“杆草”。
俗语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对同一字、同一物或事的不同叫法或称呼,本属正常,就像“行人家”的祁东方言与远在千里的上海话发音相似一样,不能由此认定祁东话就是上海话,也无须深究方言的正统与演绎,但因此而闹出的尴尬和笑话,却令人回味。语言差异本身是乡土中国丰富多彩的见证,也是文化中国“根”的一部分。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