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美育润童心 文脉筑新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15:11:3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9日讯(通讯员 杨娟 赵艳 黄子涵)七月的溆浦乡间,暑气渐浓,桥江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却涌动着青春与求知的热潮。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育浸润,童心筑梦”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走进校园,将传统文化、红色教育、非遗技艺与安全教育融入课堂,用生动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让美育之光照亮童心,让文化之根深扎乡土,更让安全与健康理念守护成长。

“乡村孩子的成长需要文化滋养,更需要全方位的守护与引导。”开班仪式上,团县委书记王文立对实践队员们寄予期待。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周述贵叮嘱队员们:“要让课堂成为文化传播的阵地、安全守护的港湾,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温度与力量。”桥江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内,30余名学生端坐课桌前,目光中满是对新知的向往。

汉字寻根:在演变中触摸文明脉络

中华文脉课堂上,队员刘婕带着精心准备的汉字演变图谱走进教室。她通过动画演示与实物对照,清晰呈现“日”“月”“水”“火”等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轨迹。从象形图案的生动形象,到金文的庄重结构,再到楷书的方正形态,一个个汉字如同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在直观教学中变得可触可感。课堂互动环节,刘婕组织学生开展“汉字拼图”游戏,将不同字体的汉字拆解重组。孩子们在拼接中观察字形变化,感受汉字构造的智慧。刘婕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汉字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孩子们在字形演变中读懂文化内涵,这便是最生动的文脉教育。”

红脉铸魂: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课程上,队员伍贤冠带来了丰富的军事文化素材。他结合历史图片与资料,系统讲解中国军队的发展历程,从不同时期军种的特征演变,到现代国防力量的建设成就,让学生们对中国军队有了全面认知。大屏幕播放的国庆阅兵仪式片段,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展现军队风貌,引发阵阵共鸣。随后,伍贤冠在课堂上示范站军姿、正步走与齐步走动作。他分解动作要领,讲解其中蕴含的纪律意识与意志品质。标准的姿态、有力的步伐引发热烈反响,学生们纷纷模仿练习,对军人风采的向往与爱国情怀在互动中悄然升温。

美育浸润在创作中种下文化种子

非遗课堂上,队员李语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傩面具教具。她从傩面具的历史渊源讲起,详细介绍其在民俗文化中的意义与艺术价值,解析色彩纹样中蕴含的驱邪纳福寓意。古朴的面具造型与生动的文化讲解,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兴趣。课堂实践环节,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动手创作傩面具,从造型设计到纹样绘制,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一个个充满童趣又不失传统韵味的作品逐渐成型。

安全护航:在守护中筑牢成长防线

安全教育课程上,队员们围绕“心理健康、防溺水、防霸凌、防性侵”四大主题开展系统教学。心理健康课程通过趣味测试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情绪变化、学习调节方法;防溺水环节通过情景模拟演示“同伴溺水正确呼救法”“救生器材使用技巧”,结合本地水域特点强调远离危险水域的重要性;防霸凌课堂采用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辨霸凌行为、掌握求助方法,树立“友好相处、拒绝暴力”的意识;防性侵课堂,讲解了隐私部位识别、防范技巧、应对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升避险与求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负责授课的队员说:“安全与健康是成长的基石,我们要让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的‘护身符’。”

据悉,本次青春“三下乡”实践活动将持续一周,团队将深入探寻本土古迹建筑、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在实践学习中汲取养分,并将所学转化为生动教学实践。用扎实行动为“三下乡”活动交上青春答卷,让青春力量在乡土实践中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活力。


责编:彭丽丽

一审:彭丽丽

二审:严继红

三审:周红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