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打勾勾比写字简单”——让“示范文本”架起便民桥梁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10:52:35

为推进落实最高法、司法部、律协联合发布的《部分案件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慈利县人民法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将“示范文本+智慧司法”落到实践。

近日,通津铺法庭通过创新应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67类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结合线上指导、方言兼容等举措,将一份密密麻麻夹杂着方言的千字诉状,一步步引导当事人通过“打勾勾”的方式转化为一份简洁明了的诉状示范文本,有效解决了当事人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在撰写诉状时格式不规范、诉求不清楚、要点不明确等问题,“把方便留给群众,把服务做在前端”。

一、“千字流水账”折射山区群众诉讼困境

在慈利县山区,老百姓仍然存在众多诉讼困境:“说不清楚”是只会方言的朴素百姓的首要难题,都说湖南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想说清楚一件事对山区百姓来说不是一件易事;

“写不明白”是不懂法律术语的人群的通病,诉状常变成“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冗长的文字中还会出现拼音;

“跑不起腿”成为阻碍村民诉讼的一座大山,农民白天农忙,诉讼晚上无门,交通不便使得住得偏远的村民到法庭补正材料往返需大半天的时间。过去收到此类诉状,法官只能要求当事人重新邮寄或到庭重写,但山区群众往返耗时耗力,客观上提高了诉讼成本。

二、“示范文本+线上指导”破解诉讼梗阻

针对这一难题,通津铺法庭推出“枫桥式服务”:

1.“线上诊断”——通过线上视频“面对面”分析当事人的诉求,梳理出诉讼争议焦点与核心争议;

2.“对症下药”——转发对应纠纷的起诉状示范文本,标注必填项和示例;

3.“代劳填表”——由法官询问,当事人口述内容,书记员同步线上填写,最终由当事人电子签名确认。

示范文本在通津铺法庭实践中展现出三大优势:

1.要素式表格——将“事实与理由”拆解为“事情经过”“诉求确认”“协商过程”等勾选项,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2.方言兼容性——文本预留“其他说明”栏,允许用本地语言补充细节,兼顾规范与灵活;

3.调解引导——首栏即提示“是否愿意接受调解”,法院干警能迅速识别当事人调解意愿。数据显示,应用示范文本后,当事人诉状合格率从不足62%提升至87%。

“老百姓打勾勾比写字简单。”曾庭长讲到。一份起诉状的“变形记”,折射出慈利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时代缩影,从手写千字的茫然无措,到示范文本的清晰表达;从“跑断腿”的诉讼累,到“掌上办”的面对面,通津铺法庭将示范文本应用与“枫桥经验”深度融合:法庭干警进村入户时,随身携带打印版模板,现场推广应用,对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开展示范文本使用培训,打造“家门口的普法宣传队”,针对土家族乡、少数民族聚居区,慈利法院结合乡音俚语,适用非遗“渔鼓唱词”用当地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的方式推广示范文本应用,为人民群众诉讼提供指引和便利。(刘权

责编:杨柳彬

一审:杨柳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